文/陳術
出生率低、市民不願生育,是人口老化的致命原因,也是現在全球不同地方都面對的難題。家計會昨日公布每五年一度的調查,發現本港夫婦平均子女數目於去年跌至0.9名,數字為歷史新低,沒有孩子的夫婦比率亦較對上一次調查倍增,而且取代了「一孩家庭」成為本港主流。部分港人不願生育,是鐵一般事實,誠然,這是否純粹因為住房或託管問題?筆者認為,未必也!
根據家計會的調查,相關數字確實教人憂心,在2022年,沒有子女的女性比率較5年前增加逾倍至43.2%,而且,婦女的平均實際子女數目延續過去數十年一直下降的趨勢,由2012年1.2名稍微回升至2017年的1.3名,再下跌至2022年的0.9名。家計會榮譽顧問、研究小組委員會主席葉兆輝表示,生育率下降為全球趨勢,認為本港下跌與結婚人數下跌及遲生育有關,加上女性結婚中位數達逾30歲,婚後生育機會減少,他形容看不見改善跡象。
支援配套不足?
關於鼓勵生育的問題,葉兆輝指出,受訪夫婦需要各項經濟支援,包括逾半受訪者想要生育獎金、提高子女免稅額、託兒津貼、教育資助及租屋資助等,除了金錢支援之外,住屋困難、工作壓力大以及找不到託兒服務等,都會令生育意慾降低。放眼全球,金錢支援、產假、獎勵等,都是刺激生育的措施,但筆者認為,香港人部分不願生育,還涉及「教育」的問題。
現時香港的各種環境,絕對比上世紀60、70以至80年代要好,部分港人不願生育,不止是「養」的問題,還有「教」的問題;要讓孩子食飽、有書讀,未必困難,難在現今家長都工作忙碌,如何花時間教育子女,是一大問題。在筆者小時候,基本上不用父母花太多心神去教育,但現時子女德行、功課、補習以至課外活動等,養育小孩,就如跟孩子一起參與人生比賽一樣,生育得如此疲累,有誰想生育,或者再度生育呢?
養兒防老的年代已結束
還記得在學時期,教授教導我們本港的長者,有三大支柱養老,第一條支柱是自己的積蓄,第二條支柱是社會福利金,第三條支柱則是子女供養。但今時今日,筆者也有一點懷疑,子女供養這條支柱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實在。
看香港新聞、身邊例子,不少家長都在子女長大後,拿出養老金為子女置業,如是這樣,人們生孩子,要與他們一起參與人生競賽,然後在他們嫁娶、置業時,還要津貼一筆金錢,有人不願意生育,很正常;如果我們要鼓勵生育,根本而言,筆者會認為香港需要一個成年人及孩子,養育或受養都更舒適的方式,讓生兒育女,成為一種幸福負擔,而不是痛苦的掙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