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期刊周三發表兩項具里程碑意義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其中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華裔神經外科主任張復倫帶領的研究,結合在大腦表層植入芯片及人工智能(AI)算法,讓18年來無法說話也不能運用四肢的中風婦人,得以使用「虛擬化身」再次表達心聲。
研究使用的腦機連接界面速度較過去快5倍,也更複雜,是大腦訊號控制設備系統的重大進步。系統可根據大腦活動,重建患者大腦訊號譯成文字和聲音,以每分鐘78個單詞速度造句,研究使用約1,000個單詞詞彙集,系統準確率約75%。
這項研究首度允許患者使用「虛擬化身」進行交流。48歲患者約翰遜於18年前中風,她選擇使用有淡褐色眼睛、棕色頭髮的女性虛擬頭像,來傳達她的說話,約翰遜形容:「這讓我覺得自己又是一個完整的人了。」目前約翰遜的大腦表層芯片需以電線連接到電腦,研究團隊正研發無線版本,希望失語者最終可透過電腦圖像即時交談,傳達語氣語調、喜怒哀樂等情緒。
另一項研究由史丹福大學神經外科團隊進行,68歲的漸凍人症患者貝內特無法清晰說話,團隊在其大腦外層深處植入4個傳感器。經4個月訓練後,系統以每分鐘約62個單詞速度,將貝內特的大腦訊號譯成文字;系統使用約12.5萬個單詞的詞彙集,準確率達76%。(來源:香港文匯報)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