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劉碩源、葉浩源)超強颱風「蘇拉」吹襲香港,不少港人都窩在家中。然而在香港有一群人,即使在家中閉門深鎖,依然心驚膽戰,他們是鐵皮屋及天台屋住戶。有鐵皮屋住戶經歷過「山竹」,天花板被塌樹砸穿,以鐵皮製成的浴室更被捲走。昨日暴風雨前夕,只能連忙把可能被吹走的東西撤下,盡量減少損失。
「這裏是家,如果我走了,誰能保護它?」有天台屋住戶昨日趕忙以鐵線纏住家門免被吹開,又用膠紙補回長期滲水的天花板。面對十號風球,不去庇護中心,靠這些鐵線和膠紙便能守護家園?「但我只能做這些了」住戶苦笑道。\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伍軒沛
藍女士與女兒住在元朗一處村子的鐵皮屋,屋子除了客廳是帶點石屎結構的,廚房、洗手間等全是鐵皮搭建,小風雨尚能抵擋。在「蘇拉」升級為十號颶風前的5個小時,藍女士正忙於解開房屋一側的遮雨帆布,又趕忙收拾屋旁雜物。「風力一大,遮雨棚就會塌下來,雜物被吹飛了也會砸爛窗戶。」面對大風,她也明白鐵皮屋擋不住,只能盡可能減低損失。
「山竹」期間捲走牆壁天花
「經歷過上一個颱風,就知道那種威力不能開玩笑。」藍女士憶述,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期間,晚上每小時高達185公里的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力,只是一瞬間,家中的廁所、洗澡間連牆壁和天花都被吹飛,轉眼之間就消失不見了,只剩下天花板「穿窿」的客廳仍在風雨中殘存。
藍女士又帶記者走到鐵皮屋背面的土坡上,指了指地上倒塌的大樹,「這是『山竹』吹倒的,當年這棵樹直接倒在我家這邊,轟的一聲!天花板就被樹枝砸穿了一個大洞,家裏隨即水花四濺。」如今的天花雖然已經修補回,但仍能看到處處有滲水的痕跡。藍女士撫摸着五年間慢慢用鐵皮重新搭建的洗澡間,為「蘇拉」的威力感到擔憂,「希望它的風力不要比『山竹』更大,起碼風向不要再摧毀我的家了。」
當被問及若「蘇拉」的威力與「山竹」相仿該怎麼辦時,藍女士嘆氣道,「如果颱風真的那麼強,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就住在這裏,我能怎麼辦呢?」她說鐵皮屋的結構沒有一般的房屋強度高,颱風過境,很輕易就能讓一些天花等結構被大風掀起,「如果再次被摧毀,就只能往後再一年一年慢慢修復了。」
深水埗天台屋住戶楊女士昨晚也為自己的鐵皮家「加固」,中午時分,她一人蹲在家門前用鐵線一圈一圈地纏在家門上,希望能夠抵禦強風。又為天花板上微小的孔洞和裂縫貼上膠紙。
保護家園 拒到庇護中心躲避
看着那面積只有不足一百平方呎的小房間,除了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什麼都沒有。「為什麼不去庇護中心躲一晚呢?」記者問。「這裏是家,如果我走了,誰能保護它?」楊女士說,家中那點小東西都不是什麼值錢的玩意,是些常人眼中再普通不過的物品,但這就是她的所有家當了。說罷,她又拿起鐵絲往鐵門上多纏了兩個圈。被問到難道靠這些鐵線和膠紙能守護家園?她苦笑道,「但我只能做這些了。」
根據政府數字,居於屬臨時構築物的單位,例如木屋、寮屋和天台屋等,多達23700戶。無論是藍女士還是楊女士,她們的願望都是早日能夠輪候到公屋,能夠結束這風雨飄搖日子。
採訪手記|有人歡喜有人愁
記者中午前往尖沙咀海旁,發現有不少專程前來的「追風」者,不時發出尖叫和歡笑聲,雖然渾身濕透,但絲毫不影響玩耍的愉快。
下午,記者前往元朗一處鐵皮屋採訪,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藍女士如臨大敵般忙於收拾屋外的雜物和雨棚上的帆布,她匆匆打了一聲招呼,手上的動作絲毫沒有停頓。
有的人將颱風當作是上天帶來的消遣和假期,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卻可能是命運的掠奪。作為傳媒更要加強報道社會各階層情景,讓弱勢群體得到幫助。
茶餐廳Kate姐 感激政府支援

鯉魚門「銀龍咖啡茶座」老闆李凱瑚表示,今次「蘇拉」比「天鴿」更厲害,又遇上大潮,已準備多個卡板「升起」雪櫃,店內店外堆放多層沙包防止海水湧入。李凱瑚感謝政府相關部門與她們一起防範颱風,在「蘇拉」來臨前一晚,專員以至局長來鯉魚門慰問及詢問居民與商戶的需求,民安隊亦前來協助,並提供潮汐漲退的資料讓居民留意。

(來源:大公報A2:要聞 2023/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