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麟
香港上周遭遇世紀大暴雨,其中香港天文台總部7日晚上11時至午夜12時錄得一小時雨量為158.1毫米,創下139年來最高紀錄。暴雨侵襲下,新界北嚴重水浸,港島多處山泥傾瀉,全港交通幾乎癱瘓。就在政府跨部門通力合作,爭分奪秒恢復社會正常運作的同時,這場暴雨暴露出的幾個問題亦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其一是預警機制需要真正「預警」。世紀暴雨下,天文台先後發出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黑雨警告更是超過16個小時。儘管如此,災情仍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尤其是天文台總部一日內錄得的雨量相當於全年的四分之一,更有官員形容此次暴雨是「500年一遇」。在降雨量遠超平時、災情來得太突然的情況下,天文台的警示仍然只有常規使用的暴雨警告,很難讓市民準確預知災情。
由於此次雨量遠超一般黑雨警告的範圍,香港24小時降雨更是超越「鄭州7·20洪災」的降雨量,可能導致十分嚴重的水浸、山泥傾瀉災害,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完善或推出新的災害預警機制,讓市民對即將發生的災情有更清晰的了解,便於提前做好防災準備。這方面,廣東及深圳的防災部門,透過電信運營商和網絡系統,統一、準確地發放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值得借鑒和參考。
其二是「參考」和「等同」引致的上班安排問題。在無法準確預知災情的情況下,雖然政府首次發出「極端情況」警示,並呼籲僱主「應參考八號風球下的工作安排」。政府用了「參考」,給了僱主一定的彈性空間。點新聞等媒體報道所見,9月8日早上依然有很多僱員返工,當日的港鐵車廂內仍是人滿為患。這裏面確實有安老院、醫院或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員,但是否都需要返到公司上班,則值得思考。政府顯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當天下午的跨部門記者會就用了「在極端情況存在期間的工作安排,其實等同八號熱帶氣旋警告生效的情況」的說法。「等同」與「參考」雖然只是一詞之差,但意思更清晰,也令僱主和僱員更易掌握應否上班。
此外,雖然政府解畫「極端情況」下的上班安排不能「一刀切」,但可以和僱主探討更加靈活的工作安排,疫情期間不少公司推出的WFH(work from home)就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之一。
其三則是世紀暴雨帶來的山泥傾瀉(山體滑坡)問題。這場暴雨發生時段集中在夜裏,不少人在家中安睡,但由於香港不少民居和建築依山而建,甚至建於山上,安全隱患大增。此次港島石澳道、耀東邨、紅山半島等山泥傾瀉事故,就對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即時威脅。政府在短短三日內累計收到近90宗山泥傾瀉報告,超越去年全年總數。數字之高,值得警醒。
香港土地有超過六成是天然山坡,以及有6萬個人造斜坡,由於極端天氣過後,樹木、建築物或斜坡吸納了大量雨水,存在一定風險,且香港最近幾日仍有大驟雨,這些「飲飽水」的斜坡更易成為「計時炸彈」,當局更須盡快全面巡查全港斜坡,尤其是臨近民居的斜坡。
其四是多區水浸引致的本港排水能力問題。大暴雨下,港鐵黃大仙、九龍塘等站洪水倒灌,月台水深近一米;黃大仙中心北館地庫更慘遭「滅頂」,一天後才「重見天日」;就在今日,將軍澳西貢多處水浸,翠林邨現「泥水瀑布」,亦令不少人關注本港的排水能力能否應對大暴雨的問題。
實際上,過去每逢暴雨,香港的排水都做得相當不錯,極少出現水浸。然而,本次暴雨程度是「500年一遇」,已經遠遠超過承受能力,因此本港多區出現水浸。兩年前的鄭州暴雨已經給了香港警示:未來出現極端天氣的頻率越來越高,關鍵是如何預防。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可能成為常態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審視全港現有的排水系統設計,特別是一些水浸黑點,更新加強排水能力建設,以便未來更好應對「500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大暴雨呢?
其五就是山泥傾瀉爆出的香港豪宅僭建問題。港島南區豪宅紅山半島發生嚴重塌山泥事故,至少三幢獨立屋受災,當中兩幢已證實僭建。有專家指出,事件可能涉及「人禍」,懷疑有人擅自開墾山坡,建造泳池及地庫等僭建物,以致增加山坡壓力而出事。事發的紅山半島72號屋於2001年曾被釘契,屋宇署於2006年指有關建築工程已經修改,撤銷釘契。此次再被揭發存在僭建物,揭示出僭建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上,屋宇署早前據報需時100年,才能完成處理過去累積的80萬多宗僭建個案,情況儼如「從未執法」,亦令不少人質疑政府處理僭建問題的決心。
此次紅山半島僭建問題引發全城矚目,政府必須迅速調查、果斷執法,展現政府果斷處理僭建問題的決心,不能讓僭建業主有任何僥倖之心,還市民以信心。
相關閱讀:
(有片+多圖)將軍澳西貢多處水浸 翠林邨現泥水瀑布 私家車半身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