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大坑舞火龍今起上演 趣味冷知識話你知

大坑舞火龍以其滿滿活力和文化意涵而聞名。

每逢中秋,平時寧靜的大坑都會熱鬧起來,一條耀眼火龍便會橫空出世,於大坑的大街小巷靈活穿梭。今年中秋節,由今日(28日)起至9月30日期間即將上演大坑舞火龍。大坑舞火龍以其滿滿活力和文化意涵而聞名。現一文睇清舞火龍的歷史由來,以及火龍背後的有趣冷知識,讓欣賞火龍之旅愈發獨特難忘。

承托非遺代代傳遞

這項引人入勝的香港傳統節慶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時至今日,大坑舞火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吸引大批觀眾前來感受其獨特魅力。人稱「輝哥」的陳德輝是大坑舞火龍的已故前總指揮,他在1960年代開始參與舞火龍,對火龍的製作、舞龍陣式及拜祭儀式瞭如指掌,被公認為如今香港為數不多的舞龍權威,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承傳人。舞火龍習俗始於19世紀末,當時大坑村爆發瘟疫,村民於是紮起一條插滿香支的草龍,在晚上繞村舞龍,以求消災。「一路下來,大坑一直很順,很平安。前人開始的習俗,不能夠沒有人做。如果我們不繼續,就會失傳。」輝哥說。

舞火龍活動能延續至今,甚至比以往更具活力,正是因為大坑居民的團結精神。大坑原是一個客家村,輝哥本身也是客家人,他形容村民非常齊心合力。近年,大坑一帶轉變了不少,卻絲毫不減當地居民的歸屬感。「當有人搬到大坑並成為居民的一份子,我們會向他們介紹舞火龍的傳統習俗。看他們年齡多大,就邀請他們參與什麼環節。」輝哥曾表示,就算是已經搬離大坑的鄰里,也可以參與其中,為舞火龍出一分力。

大坑舞火龍每年吸引大批觀眾前來感受其獨特魅力。

香港作家及歷史研究者陳天權說:「這些活動是否能持續下去,很重要的是看年輕人是否願意繼承上一代一直遵從的傳統……社會關注也對文化傳承起了重大的作用。」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他獲此殊榮的香港傳統習俗還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天后誕、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及盂蘭勝會。2019年,大坑舞火龍更成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實踐案例」。陳天權說,在國家層面受到認可,確實有助推廣活動,鼓勵更多人參與盛事。

火龍比5架首尾相連的巴士還長

火龍尺寸頗大——長度達67米,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首尾相連的長度!龍頭重約48公斤,上面點綴着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頗有分量的火龍須由約300名健兒共同舞動,才能一連三晚於大坑穿梭。

龍眼點睛儀式

龍眼點睛開光儀式在蓮花宮舉行,該廟宇是為了紀念傳說中觀音菩薩在蓮花上修行。在點睛儀式中,人們為火龍眼部繪上最後一筆,象徵為火龍注入生命。

舞火龍招式

火龍巡遊過程將包含多種儀式表演,包括「起結龍團」(又名「打龍餅」)、「火龍過橋」、「火龍過龍尾」及「火龍纏雙柱」等,相信每個氣勢澎湃的招式,都是拍攝精彩照片的難得機會。

舞龍珠要全程倒行

作為火龍的領頭者,舞龍珠這一位置尤其重要,因為龍珠負責為龍頭指引方向。所以舞龍珠的表演者們需要時刻面朝龍頭,引領火龍的動向,因此他們需要倒着走。

派龍香傳遞祝福

按照歷年傳統,火龍身上燃燒後的香支都會派發給觀賞的人們,象徵祝福和好運。所以當你到場觀賞舞火龍時,不妨帶走這份祝福。

(來源:《香港仔》)

相關報道:

中秋節及大坑火龍盛會 特別交通及運輸安排一文睇

中秋復辦舞火龍 夜市盛事陸續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大坑舞火龍今起上演 趣味冷知識話你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