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俊耀
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是以物理手法處理各式各樣的痛症個案,傳統的檢查方法是以觸摸、按壓、評估關節活動等找出異常,但有些情況的確較難準確地從表面評估問題的根源,這時候超聲波檢查就好像給治療師一副透視眼鏡,使到觀察肌腱、血液和關節活動變得輕而易舉。
超聲波掃瞄的優勢,在於治療師只需要一個小盒型探頭,再連接平版電腦,一邊輸出高頻率聲波,同時接收肌腱反射回來訊號,經過電腦「解碼」便能即時將檢查影像或動畫傳送並投射至電腦螢光幕,比X光和磁力共振成像更輕便和經濟。筆者也樂於利用科技帶來的便利,替病人更快尋找隱藏的傷患,這也啟發了將其應用於輔助臨床治療之上。科學研究證明,為患有膝關節炎病人進行乾針治療時,若加上超聲波作即時引導,成效比傳統的乾針治療更高。這種創新的「超聲導航針炙療法」(Sonicpuncture®)的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PLOS ONE上:
研究對象為年齡50至80歲、合乎一定條件的膝關節炎患者共90人,參加者採取雙盲隨機對照模式平分成三組:
- 「實驗組」進行實質超聲導航針炙療法配合運動治療,治療師以高頻線性探頭對構成膝關節的髕骨、股骨和脛骨的內部結構進行掃瞄;通過詳細評估和驗證成像結果,決定針刺的位置,並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乾針治療。
- 「對照組」會進行上述同一方案,但治療師只會模擬給參加者進行超聲導引作為安慰性質,再進行乾針法配合運動治療;
- 「控制組」只進行運動治療。
而乾針治療法是利用0.3x40mm的無菌不銹鋼針,緩慢地將針頭刺入和抽出肌肉或肌腱和結締組織,每5分鐘將針進出5次,並觀察所得的生理反應。醫學上使用乾針法已證明對治療膝關節炎具有的成本效益,其背後理論包括於膝蓋周圍針刺可激發釋放內啡肽、血清素和皮質醇等有鎮痛作用的神經物質,以及關閉傳送痛楚訊息至脊髓的「門閥」效應,減輕慢性疼痛。
而通過超聲引導可提高乾針治療的有效性,比傳統乾針能夠更準確地瞄準組織結節和觸發點等。總括而言,超聲導航針炙療法對於改善頸及背痛、足底筋膜炎、韌帶扭傷、肩部肌腱炎、網球肘、肌肉疼痛以及膝關節炎等症狀,刺針進入觸發點能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炎症;準確地刺穿軟組織引發輕微創傷,激發巨噬細胞(macrophage),增加細胞激素(cytokines)和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加快軟組織癒合;而門閥効應亦減低周邊和中樞神經對痛楚的敏感度,釋放神經遞質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達至天然的鎮痛效果。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