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A4聯盟倡6招提升本港防洪能力 打造「海綿城市」

立法會「A4聯盟」。(點新聞記者悠然報道)

【點新聞報道】香港近期接連遭受極端天氣侵襲,立法會「A4聯盟」及香港社建協會認為極端天氣已超出香港排洪系統的原設計上限,水浸系統及管道規劃亦不足以應付數百年一遇的暴雨,就此於今日(3日)召開記者會,建議政府全方位建設「海綿城市」,提升防洪應變能力。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林素蔚、梁文廣、黃大仙社區幹事莫嘉傑、香港社建協會主席鄧肇峰等出席記者會。

立法會九龍中議員楊永杰表示,上月一場500年一遇的世紀暴雨,導致黃大仙廣泛地區出現大型水浸。黃大仙中心北館底層水淹沒頂,牛池灣一帶嚴重水浸,道路陷入癱瘓狀態。一場黑雨天災,揭示了香港的渠道及排水系統在應對暴雨災害中的效能嚴重不足,承載能力難以應付未來必然加劇的極端氣候變化。他建議政府有必要盡早提升本港的防洪與排洪能力,同時透過科技與大數據結合天氣預報,提升防洪應變能力。

記者會上解釋,「海綿城市」是一個現代化雨水管理概念,以「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方式模擬大自然水循環,遵循「滲、滯、蓄、淨、用、排」六個方針的防洪管理,令城市像海綿一樣,在下雨時能滲水、吸水、蓄水、淨水,並在有需要時把蓄存的雨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最後才讓雨水排放。

本港世紀大暴雨當天,黃大仙多處水浸成「水都」,本身是測量師的香港社建協會主席鄧肇峰早前到當地實地勘察,發現區內不少排水或截水裝置被樹葉枯枝堵塞。他表示,隨着城市化發展、地面徑流增加,以及洪泛平原減少,加上極端天氣影響,本港低窪或沿海地區發生水浸的風險隨之上升。鄧肇峰建議政府可就今次黃大仙水患,制定「防洪三招」,包括截流方面,在獅子山南面由東至西建造截流工程,引流到西面連接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經昂船洲附近海岸排出;又建議在黃大仙祠以東,即停車場舊址,建造蓄洪池管理雨水溢流流量,而貯存雨水可用作洗街等多元化用途;在本港多個水浸黑點增加馬路邊去水用的集水溝的數量,減少暴雨期間去水位被垃圾堵塞所造成的影響,確保渠務工程的排洪力得以善用。

黃大仙地區幹事莫嘉傑表示,當區啟德河的治理已作出很好的示範,自啟德河改造工程落成啟用後,新蒲崗一帶水浸問題絕跡。今次世紀雨災,啟德河都能發揮作用,使新蒲崗一帶能幸免於難,經驗值得借鑑。渠務署曾於區議會提出興建大型蓄洪池,以助區內防洪。惟多年過去,相關計劃仍未落成。建議政府盡快落實興建相關排洪蓄洪設施,盡快訂立興建時間表;同時全面檢視黃大仙區內水渠設計,研究加深加闊的可行性,亦研究在獅子山建造截流工程的可行性,準備應對未來挑戰。

立法會「A4聯盟」。(點新聞記者悠然報道)

為建設「海綿城市」,「A4聯盟」提出六大建議:

一、加強高地截流工作

高地截流是市區防範水浸的嶄新策略,適合香港山多平地少的地形,透過將雨水從半山進行截流,經雨水排放管道直排大海,有效減少流經下流地區的雨水,避免雨水囤積,他們建議渠務署在更多地方探討推展高地截流工作的可行性,研究興建雨水排放隧道的具體地理位置,以收集極端天氣下的雨水,避免其從半山沖至下流地區。

二、遷移斜坡上寮屋

香港不少市民居住於陡峭山坡下的寮屋,然而暴雨容易造引發大規模的山泥傾瀉,破壞山上寮屋,並造成大規模人命及財產損失威脅,建議政府積極游說寮屋居民入住過渡性房屋,並提供經濟誘因,例如租金優、特別家庭津貼等,加強寮屋居民的搬遷意願。

三、增建市區蓄水池與排洪渠

建議在香港各區的水浸黑點附近建設地下蓄水池,特別在低窪地區及過去常出現水浸的區域,目前市區「排水幹渠系統」及「主要鄉郊集水區防洪渠」標準為應付50年一遇暴雨,建議改進部分舊區管道設計容量至200年一遇暴雨。

四、加強公眾教育

「A4聯盟」建議政府及社會各界進一步提高對維護斜坡安全及防範山泥傾瀉的意識,警醒業主或獲授權人士保持排水系統暢通,定期檢查及維修私人斜坡。

五、加強巡邏打擊潛建

「A4聯盟」建議政府定期和突擊檢查,加重罰則及加強檢控,必要時主動介入清拆遷建物。

六、成立專家小組建議制定更加防洪措施

建議在環境及生態局轄下常設專家小組,與渠務署合作檢視目前香港防洪措施成效並提出改善建議,加強對極端天氣的危機管理,並打造香港成為「海綿城市」的目標,共建更具前瞻性的防洪措施。

(點新聞記者悠然報道)

更多報道:

葉劉淑儀:世紀暴雨令商戶損失慘重 正討論如何改善防災設施

梁榮武:未來或現更多自然災害 冀市民節能減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A4聯盟倡6招提升本港防洪能力 打造「海綿城市」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