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金管局成立30周年 任志剛撰文回顧6件金融大事

任志剛撰文回顧40年間6件他在任時所經歷的金融大事。(點新聞資料圖)

【點新聞報道】今年是聯繫匯率確立40周年,也是金管局成立30周年。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撰文,回顧40年間6件他在任時所經歷的金融大事。

任志剛表示,在香港的金融歷史上,令人難忘的事情剛好每五年都有發生。除聯匯、金融風暴聯手港府打大鱷,金管局成立與19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應對主權過渡敏感時期有關;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香港樓市泡沫爆破,當時曾設有一個備用方案處理一旦負資產情況繼續惡化的處境......

聯繫匯率制度成立的40周年 (1983)

任志剛提到,國家在1997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過渡安排,尚待中英雙方展開談判,金融市場信心薄弱,加上港英政府欠缺貨幣管理的機制、能力和工具,港元匯率不斷貶值,在九月下旬在兩個交易日,兌美元貶值了15%。及後,經過三個星期的研究,港英政府在十月中成立聯繫匯率制度,用貨幣發行局的安排,將港元與美元在7.80的固定水平上掛鈎。

港英政府通過「新會計安排」首次建立官方貨幣管理機制的35周年(1988)

任志剛提到,隨着貨幣危機在1983年爆發,是長達4年的銀行危機,有總共7家銀行需要立法接管或找「白武士」解救,分別是恆隆,海外信託,香港工商,嘉華,永安,遠東和康年,及後還在1987年爆發股災和停市風波。5年的救火期,凸顯了金融改革的重要性。首個金融改革的項目,是1988年的「新會計安排」。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性改革,目的是將貨幣的控制權,從銀行體系清算行(滙豐銀行)的手中,收歸政府,大大提升了官方貨幣管理的能力,確保貨幣穩定。這亦是香港在金融領域上由「救火期」轉為「防火期」的分水嶺。

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30周年(1993)

任志剛提到,五年的防火工作中,當然包括機構改革,確保金融管理當局能有足夠的資源和人手,應付在敏感的主權過渡期或會出現而不可預測的金融問題。這是在1993年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主要原因。有幸香港金融管理局不負所托,成績有目共睹,於茲不贅。

入市打大鱷的25周年(1998)

任志剛提到,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後,居安思危的金融改革工作全速推行。在貨幣管理方面,分別強化機制和豐富工具。在保障銀行體系健全方面,實施風險為本的監管理念,率先引入資本充足要求,優化流動資金安排,及建立銀行同業即時支付系統,以減低銀行出現問題時的傳染性風險。一切準備就緒,以健全的金融體系,安穩地迎接主權回歸。有趣的是,主權回歸並未帶來任何金融動盪,但金融危機仍是出現。那是一場金融全球化帶來的亞洲金融風暴,大部分自由兌換的亞洲貨幣都成為攻擊的對象,固定匯率制度紛紛倒下,亞洲貨幣匯率大幅貶值,只有港幣匯率得以保持穩定。這一場匯率保衛戰,足足打了13個月。到最後是在1998年8月下旬,在股票市場入市干預,成功抵抗了炒家在匯市和股市的雙邊操控,令炒家損手離塲。

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成立,人民幣國際化開始的20周年(2003)

任志剛提到,擊退炒家後,金融改革繼續,香港金融進入發展期。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令香港樓市泡沫爆破,樓價持續下跌5年,樓按負資產宗數持續上升,到2003年中達10.6萬宗的高位。有幸的是,銀行體系仍然保持健全,改革方案仍可繼續推行,包括成立貼現窗,分階段撤銷銀行公會利率規則,和在2003年提交存款保障計劃條例草案。但不為人知的,是一個備用方案的擱置。隨着負資產情況在2003年第三季開始改善,這個精心策劃用以處理情況如果繼續惡化的備用方案最終給擱置了,情況沒有轉壞,自然開心。同年底,香港金融管理局搬進國金二期的新辦公室。在那裡安排的第一件富策略性的盛事,便是人民幣離岸業務的開展。時至今日,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全球最活躍的,是人民幣國際化工作上的主力場地。

平穩渡過全球金融風暴的15周年(2008)

任志剛提到,香港金融管理局不斷強化香港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包括在人民幣於2005年7月匯改前二個月,在聯繫匯率制度引入強弱雙方的兌換保證。這些工作,都有利於應對日趨復雜的國際金融形勢。長期低息環境下尋求高回報的金融創新,在歐美鬆散的監管環境下,在2008年造就了一個波及全球的世紀金融風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不免受到衝擊。但豐富的備用方案和果斷的政策,令香港能夠安然渡過。聯繫匯率穩如磐石。隨着五項臨時的流動資金支持措施,備用銀行資本安排,和為所有存款提供擔保的措施推出,鞏固了銀行體系的信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金管局成立30周年 任志剛撰文回顧6件金融大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