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麟
失蹤8天的名校男拔生曾憲哲找到了,健康無礙,曾的母親形容這是「奇跡」,感謝搜救人員堅持不懈的搜索,深感港人的友愛和溫暖。曾同學獲救令全城鬆一口氣,但慶幸之餘,也為社會留下不少反思。
曾同學的母親稱,兒子學業壓力大,近期因胃痛導致失眠及精神困擾,失蹤當日原定要覆診看醫生尋求心理輔導。至於為何沒有覆診而是跑上山?有心理學家分析,事主沒有走出心理困擾,跑上山是想逃離現實,釋放壓力。
曾同學今年17歲,是中六生,因臨近中學文憑試(DSE),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均大增。而傳統名校生的學業壓力向來都比較大,包括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擔憂能否考入心儀大學、與同班同學成績比拚等。曾憲哲事件,讓中學生特別是中六生群體面臨的壓力,再次展現在社會面前。
中學生群體面臨的不僅有壓力,還可能有抑鬱情緒。香港青年協會今年9月針對中一至中六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生疫後開學壓力較去年有所放緩,近四成學生最擔憂開學後成績退步;逾半數學生出現抑鬱情緒表徵,結果較去年有所上升。雖然不足以判斷受訪學生是否已患上抑鬱症,但該問卷結果令人憂慮及值得關注。
首先要說明,學生群體在成長過程中面臨壓力,受到情緒困擾,有困惑煩惱,不足為奇。正所謂:每個人在社會都有壓力,我有壓力,你有壓力,人人都有壓力。有壓力並不可怕,關鍵是能否勇於面對壓力,如何正確消解壓力。
一方面,學校、老師和家長要多關注學生的情緒,家長可以善用親子時間與子女多溝通,「扮演啦啦隊,為子女打氣」。若發現子女有異常,也可以及早向老師反映跟進。另一方面,學校和老師也要加強學生的抗壓和責任教育,鼓勵學生注意個人情緒,正確看待壓力。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明白,不論是遇到困難、壓力抑或情緒困擾,都可以及時主動求助,而不是埋在心底,這樣有助及早釋放壓力。
遇到困難或壓力不知道如何去做?不妨看看「亞洲飛人」蘇炳添是如何做的。昨日來到培僑中學的蘇炳添,分享冠軍背後的故事。
2019年時,蘇炳添非常渴望突破亞洲紀錄,但在訓練過程中韌帶受傷,嚴重影響到了腰椎,年過三十的他能否重新在跑道上「起飛」?蘇炳添形容,當時內心深處有一道聲音不停對自己說,要堅信自己還有能力繼續奔跑。他把自己比作一個漏氣的氣球,只要重新充滿氣,就能繼續飛翔。
最終的結果眾所周知。32歲「高齡」的他站在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雖然此前已有500多天沒有參加任何賽事,但他出色地以9秒83完成了比賽,證明了堅持的價值。他勉勵學生:「我花了3年的時間,從9秒99提升到9秒91,再花了3年到達9秒83,堅持一次有很多人能夠做到,但堅持多次則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他以自身經歷,分享了「堅持」的價值,給同學們帶來不少啟發。
學生學習會面臨瓶頸期,運動員訓練也會。有同學問,如何更好地面對瓶頸期?蘇炳添直言,許多運動員都遇到過相同的問題,「他們非常努力地訓練,但卻發現自己的速度沒有提升。然而,我們應該改變思考方式,思考自己應該接受何種訓練才能提升速度。」學習亦是如此,找對方式方法更重要。
學生考試前面臨壓力,運動員比賽前同樣如此。蘇炳添坦言,年輕時也曾經面臨過比賽前如何調整心態的困擾。「在比賽前,我常常感到焦慮並幻想着可能發生的情況。這其實是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不足的問題。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是擺脫這種焦慮情緒非常困難,需要通過一場一場的比賽建立信心和經驗。」
很多時候,學生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時,老師或家長可能也會提醒學生「唔好有咁大壓力」,但如何能讓學生真正擺脫壓力困擾?知易行難。社會各界還需要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抗壓及責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對自身有清醒的認知,亦要讓他們堅信:錨定目標,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突破自我。
別忘了蘇教授給學生打氣時說的那句話:「努力,比天賦更重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