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社會福利署最新公布2022年統計報告顯示,去年有1439宗虐兒新呈報個案,比2021年升5.3%。中國有句「虎毒不食子」,一如世間好多事令人不解。臨床心理學家博士彭學海接受點新聞訪問時表示,虐待是施展權力與控制的互動模式。父母,不管親屬或非親屬都有言行暴力,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行為的頻率、強度和動機也有不同因素。
最近一宗熱水淥女童虐兒罪,男警判囚28個月,同居女友涉案同告入獄。法官對於女童繪畫代母求情,指事件對事主屬雙重悲劇。而過往不少虐兒案的受害者都對施虐者求情,彭學海表示,兒童在沒有其他依靠及無太多選擇下,唯有找最佳幫助和保護,或令他們最少受到傷害機會,因而會代施虐者求情。就這宗個案,女童平時看到媽媽對自己和她男朋友的好,認知上不想回生父和繼母身邊,像大海下飄流水上的浮木,為生存只好捉緊。所以只好在二選一的情況下,女兒偏向與母親生活,所以用畫畫求情。
法官指事件對兒童是雙重悲劇,那施虐者判囚會否感到悔意?受虐兒童的後遺症有多大?彭海學表示,虐待的可能包括教育、威迫利誘、訓練到伴侶/同謀/無辜者覺得應該受到的虐待,並為虐待行為辯護。以此宗個案而言,女童被虐及燙傷後治療,直至社工揭發,時間上可見女童遭長期漠視,以成年人的認知和良心,內疚悔意明顯有限。女童創傷後遺症的程度難以估計,他從報道上的側面猜測尿床和抗拒向成年人求助,那她需尋求專家跟進,建立對困難的控制力和自己身體的愛護,從而增加對成年人的求助和建立信心。
至於施虐者受到法律制裁,受害人會否因此而釋懷?彭海學認為這是一個矛盾的悖論。研究指出,在延遲揭發下,合適停止虐待非常困難。理性上,如果發現任何親朋戚友/愛人處於虐待關係中,旁觀者效應擴大了任何參與/受害者迷惘和無助,不清楚是否立即尋找幫助並舉報施虐者。感性上,無辜的受害者也渴望受到愛護和家人團敘,放棄昔日前嫌,擺脫傷痛。所以保護兒童意識難以短期內建立,需長期教育才做到。
(點新聞特約記者陳惠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