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跨代貧窮、住房緊張、劏房問題、生育率低下……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社會由亂到治,但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房屋等民生問題仍然成為市民安居樂業的攔路虎,影響香港由治及興的進程。特首李家超上月底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針對民生領域的「老大難」,提出了多項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讓不少港人看到了新希望。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近日接受大公報、香港文匯報、點新聞專訪,闡釋民生政策落地實施的過程,透視改革背後「有意為之」的精細布局。
本屆政府主張精準扶貧
行政長官李家超曾說,香港定義貧窮是用「相對貧窮」,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需要做到精準扶貧。何謂「精準」,陳國基在採訪中強調,應聚焦最需要幫助的人,即減少資源錯配。陳國基拿「共創明teen計劃」舉例,「這是針對劏房戶中的青少年,幫初中生解決隔代貧窮的問題,擴大其視野」。
一個新詞,「社區客廳」,專為劏房住戶設計的社交、煮飯,及做功課空間,「深水埗已有8000(平方)呎空間。」
本屆政府主張關愛家庭
對於有孩子的家庭,陳國基介紹了「託管計劃」。電視節目曾報道過「社區保姆」,專門照顧三、四點放學,但尚無家長放工接應的孩子,惟兼職收入低迷,保姆人數過少,對於有廣大照顧孩童需求的學生,實乃杯水車薪。政府意識到這一需求,在50間小學率先嘗試「六七點放學」,在父母未下班時,有人照顧小朋友學習,令家長安心工作,預計第一年試行會有3000位學生受益。
對於有生育意願但有心無力的家庭,施政報告為新生兒「豪派2萬元」的行動力,是本屆施政報告最大熱點之一。「派錢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育意願」,陳國基坦言,「但可以向社會傳達政府支持生育的決心,從而帶動商界配合,為生育婦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此外,考慮到不少夫妻育兒成本較高,政府輔助支援新生兒家庭減稅,開展家庭教育講座,使這樣的家庭輪候公屋時間縮短1年,由平均5年變為4年。
本屆政府主張「下情上通」
陳國基表示,在對區議會正本清源後,區議會回歸行政主導,例如政務司司長擔任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主席,整合由下至上收集的民意資訊,「自然我也會同行政長官講,釐定服務民眾的優先次序,這就是行政主導的好處」,陳國基說。目前「上情下達、下情上通」的通道已經完備。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負責制定上層政策;政務司副司長帶領的地區治理專組,監察區議會工作,確保區議員一定同市民接觸,發揮作用;全港18區各設一隊「關愛隊」,直接與市民接觸,與地區三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和「分區委員會」),互為補充。
在提及今年施政報告與去年的不同時,李家超指,除了字數多了,更重要的是涵蓋廣泛,有宏觀措施,有微觀措施,既有內部,也有外部。他生動比喻,要看到香港的樹葉、樹枝、樹木,也要看到整個大森林。的確,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只能看到局部、看不清全局,只能看到片面、看不到全體,無法做到施政體制與民生服務的貫通,更談不上對「由治及興」的深入理解和全面領會。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