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紅色小巴生意頻跌,行業衰落,牌費從高峰期700萬元下跌至不足100萬元,數量亦萎縮到不多於1000架。面對巴士、鐵路競爭,再加上疫情衝擊、缺乏新人,業界陷入經營困難,有小巴司機擔心,三隧分流第二階段或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政府憂交通管理 故意限制紅色小巴經營
紅色小巴緣於60年代白牌車在街上「兜客」,港英政府於1969年7月宣布小巴服務合法化,當時共3458架小巴領取牌照。由於紅色小巴沒有固定路線、班次和收費,容易造成交通管理問題。到1974年,政府推出專線小巴,俗稱綠色小巴。1976年,政府進一步限制小巴總數為4,350輛,並且規定紅色小巴只能繼續在既有服務範圍內經營,不能行走新市鎮和新落成的公共屋邨,以紓緩交通擠塞。
多年來,政府通過不同手段推動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導致前者淪為夕陽行業,日漸式微。即便收入不佳,經營艱難,許多紅色小巴司機依然選擇留守。
紅隧收費增4倍衝擊大 業界料每程加價3元
然而,外來變數卻不斷增加。今年6月,立法會三讀通過三隧分流方案,未有接納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有關紅隧和西隧收費的修正案。根據政府文件顯示,當局分階段落實三隧分流,以紓緩繁忙時段的過海交通。而當中備受爭議的第二階段,涉及劃一巴士、小巴、貨車等商用車的收費為50元。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公共小巴分會主任陳逢源指,過海紅色小巴普遍行駛紅隧,第二階段會令每程隧道費由10元增加至50元,變相加價4倍,擔心方案進一步收窄紅色小巴的生存空間。
以紅色小巴司機每更來回5次紅隧、開工26天計算,新增的隧道費將達到每月10400元。考慮到載客情況,陳逢源估計,每程車要加價3元,勢必引發乘客大量流失、司機提早退休或轉行。他補充指,入行40多年,見證行業興衰,牌費從高峰期700萬元下跌至不足100萬元,數量亦萎縮到不多於1000架,擔心三隧分流成為壓垮紅色小巴的最後一根稻草,自己已透過不同途程反映,若然政府堅持,也只能無奈接受。
紅色小巴成三隧分流最大輸家
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表示,三隧分流衝擊紅色小巴和校巴營運者,兩者利潤微薄,按政府方案,日後駛經紅隧,每程要額外支付80元,相信最終受害不單只是營運者,也會牽連社會大眾。他續指,紅色小巴面對巴士、鐵路競爭,乘客流動性較高,紅隧加價對他們的影響較大。
過海巴士方面,易志明分析指,即使調高紅隧收費,但政府同時調低西隧隧道費,所以,整體而言對營運商有得益。他又提到,營運商不用直接繳交隧道費,而是將節省的開支儲存在「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用來對沖將來加價壓力,分流方案對他們影響較小。
至於的士業界,易志明認為,三隧統一收費,有助的士司機自由選擇隧道,惟有司機擔心,第二階段實行後,的士收費25元,私家車收費20元,變相鼓勵白牌車非法載客。
易志明倡劃一商用車輛收費為20元
有政府官員強調,要預留足夠時間,觀察分流後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車流變化。易志明促請政府盡快檢討。他形容,三條過海隧道是以「建造、營運及移交」的模式融資,政府資金投入較少,而且隧道費收入有限,對庫房影響較少,相信當局有空間調整。
易志明指,現時商用車輛佔車流量約二至三成,調整三隧隧道費的目的是分流車輛,建議當局將商用車輛統一收費至20元,能一次性回應紅色小巴和的士業界的訴求。
陸頌雄盼設立過海營運基金補貼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陸頌雄理解政府將商用車輛劃一收費便利執行,但官員應該將紅色小巴的收費同的士睇齊,而非劃入一般理解的商用車輛。他建議在過渡期設立紅色小巴過海營運基金,為現時使用紅隧的小巴車輛進行登記,以實報實銷的方式將三隧分流增收的隧道費退回給司機,維持小巴服務,讓乘客有選擇,工友亦有工開。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