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浩亮
在中國空軍近期訓練中,雙座雙發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殲-16「潛龍」的後座飛行員,角色已經從原來的「武器控制員」,升級轉變為「空中任務指揮官」,其職責更為廣泛,包括與各型戰機協同,並與地面部隊、水面艦隊協作,以至指揮調度攻擊無人機「蜂群」,豐富體系化作戰,也為未來雙座版殲-20S指揮「忠誠僚機」等相關作戰模式、體系進行了探路。
殲-16與殲-20「威龍」、殲-10C「猛龍」並稱為中國空軍戰鬥機「三劍客」,是空戰第一梯隊。作為當中唯一的雙座戰鬥機,殲-16也是武器掛載量最大、門類最為齊全、打擊模式最多的重型戰機,有「炸彈卡車」之譽。
裝備大孔徑雷達 勝任低端預警機
因此,殲-16實際相當於一款戰鬥轟炸機,在對地、對海攻擊方面發揮關鍵角色,後座飛行員作為武器控制員,負責操作各種空地導彈、制導炸彈等武器。而在近期的訓練中,殲-16後座飛行員被賦予了新角色,即「空中任務指揮官」。
面對網絡化、無人化作戰趨勢,現代空戰是體系對抗,各作戰單元緊密聯接,戰鬥機的「孤狼戰術」已經過時。借助數據傳輸和情報共享分發平台,體系化的集群協同作戰成為主流,殲-16可作為整個編隊的指揮中心。
殲-16安裝大孔徑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探測距離遠,覆蓋範圍廣,並升級了航電系統,具有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成為能夠執行多種任務的作戰飛機,可以扮演低端預警機的角色,後座飛行員的任務更加廣泛。

搭配攻擊2 集群攻擊效能倍增
空中任務指揮官將同時負責操控空地武器,處理和分發多平台信息,下達控制指令等。通過高速數據鏈對同機型以及殲-10、殲-11等戰機進行戰術指揮,並與地面部隊、水面艦隊協作,遂行立體化打擊。加之殲-16D電子戰機的服役,整個編隊的戰力進一步提升。
而「空中任務指揮官」的另一任務是,指揮控制多架次無人機作為「忠誠僚機」。要實現有人機/無人機聯合作戰,發揮「1+1>2」的效果,也需要雙座型戰機來承擔指揮任務。央視去年曝光殲-16與攻擊-2無人機共同訓練的畫面。攻擊-2火力強勁,最多可攜帶12枚空對地導彈。在殲-16的指揮下,可多架次開展集群攻擊,造成大規模毀傷,成倍提升作戰效能。
殲-16配備空中任務指揮官,也為未來雙座版殲-20S相關作戰模式進行了探路。殲-20的載彈量不及殲-16,但憑藉隱身、超高速、高態勢感知能力,可以突防到前沿地帶,奪取制空權後,以A射B導模式,為其後方的殲-16、殲-10C等戰機提供指揮引導目標,或是控制無人機群實施飽和打擊,彌補殲-20的火力不足。這些任務,亦需要後座的空中任務指揮官來掌控,豐富空軍作戰體系。

殲16D電戰機 軟硬殺傷雷達
解放軍的戰機中,串列雙座版主要包括三類。一類是教練機,如教練-8、教練-9、教練-10等。學習階段前期,教練員在前座駕駛演示,學員在後座學習觀摩;後期學員在前座,教練員在後座指導。
第二類主要是肩負對地、反艦打擊任務的戰機。這種情況下,前座飛行員負責駕駛和空戰,後座飛行員負責對地、反艦攻擊。殲-10AS、殲-11BS、殲-15S等雙座版戰機,一方面作為同類機型的教練機,另一方面同樣可承擔作戰任務,殲-16即是在殲-11BS基礎上升級而來。
第三類是電子戰機,如殲-16D、殲-15D。後座飛行員操作電子戰系統。後座操控員負責數據收集、處理,發送至地面控制中心,與地面或其他戰機保持通信聯繫,並負責操作電子干擾掛艙,對敵方雷達實施高頻衝干擾;或啟動發射鷹擊-91反輻射導彈,對地面雷達進行硬殺傷。
625型彈炮 無人機殺手

西部戰區陸軍第77集團軍日前在高原地區的實彈演訓中,出動了625型彈炮結合野戰防空系統。融合集成了小型導彈和機關炮於一體,擅長對付來襲的無人機蜂群,被譽為「無人機殺手」。
625型輪式彈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統,採用大八輪高機動底盤。炮塔上安裝了6管25毫米加特林式機關炮,兩側有4管紅纓-6B防空導彈。紅纓-6B射程從500米到6公里,射高從150米至3500米,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但火力密度低,抗飽和攻擊能力差。6管機關炮射程近,但反應速度快,火力持續性好,適合近距離的抗飽和攻擊。
防空導彈與小口徑機關炮優勢互補,可同時滿足野戰伴隨防空的多重需求,特別適合攔截蜂群無人機、低速火箭彈、航空炸彈等低慢小目標。
(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