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廟街日日有「食神」 擦亮夜繽紛招牌

「廟街夜繽紛」運作一個月丁財兩旺,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表示,顧客中的遊客比例由一成驟升近一半,有意擴大經營規模。廟街小食攤檔變成人氣美食;街邊炸大腸、米芝蓮推介的中式糕品,以至印度地道小食,這些代表地道特色文化的攤檔都大受歡迎。

《大公報》採訪其中三個檔攤的負責人,他們異口同聲表示,即使十元八塊的街頭小吃均「顧客至上,用心製作」,單次消費顧客都可變為長期顧客。中大學者指出,廟街市集成功吸引本地客及旅客消費,建議政府把香港夜繽紛打造成旅遊新風尚。

中式糕點的歷史源遠流長,佐敦廟街隱藏了一間人流絡繹不絕的人氣糕點店,「方太糕品店」連續兩年入選米芝蓮街頭小食推介。食客在店外的排隊輪候機取籌後,分分鐘要等上兩小時,為的是吃上一口充滿傳統風味的中式糕點。「方太糕品店」現在由方太兒子掌舵。

「我覺得媽媽做的糕點好食,若我不幫手做,便無法發揚光大,有點可惜。」Eric表示,就讀大學時兼顧學業與家族糕品生意,「朝早返學,夜晚返到舖頭幫手,有時真係顧不到那麼多,好急時我都要一直留在舖頭跟足。」父母是糕點專家,但要做好一個品牌還要多方面的配套及支持,Eric說如今他協助處理,如入貨、價錢定位、糕點包裝等。

米芝蓮糕點店注重回頭率

產品品質出色,要贏得口碑,待客至上是重中之重。Eric分享「留住顧客」的經營心得,他指出由於糕點銷售速度快,很多糕點會一早售罄,Eric會特意把熟客喜歡的糕點留起數件,至晚上讓熟客前來購買:「我好注重客人的回頭率,好希望客人再來幫襯,將店舖優點與身邊人分享,做生意最緊要以客人為先,如果自己不是讀旅遊業管理,都未必知道這方面的重要性。我們會聽全部客人的意見再改善產品。」

選料上乘才能精製好品質的糕點。「我不怕成本高,最緊要糕點好看、好食。」方太說嚴格選料外,重視蒸糕的「火候」,一塊好吃的缽仔糕,背後包含了很多工序,包括精準按獨門比例混和麵粉形成粉漿,只要稍有出錯便會令糕點「走樣」。方太認為蒸出來的缽仔糕,若肉眼可見凹陷才稱得上好,粉漿打得夠均衡,口感亦彈牙爽口,賣相好看。

一間街坊小店的成功,背後是一家人互相扶持的香港故事。19年前,方太在油尖旺區佐敦道開舖創業,當時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製作小時候婆婆傳授的糕點,方太還製作豆漿、涼茶及糖水兼售。「以前白天賣涼茶豆漿,晚上賣糖水,中間貫穿一直賣糕點。」由於落足料的糕點實在太受歡迎,慢慢店舖只變成賣糕點。

方太兒子Eric大學畢業後繼承家業,生意越做越興旺,父親都辭職到店幫手,並搬到上海街擴大經營。不過三年疫情,糕品小店難逃厄運,方太因業主加租而結業。不過在她打算「收山」之際,家人全力支持她另覓新舖再張旗鼓。方太一家經尋尋覓覓,終於一年半前在廟街覓得合適舖位,「方太糕品」招牌東山再起:「廟街是知名旅遊景點,匯聚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旅客,政府現時落力推動廟街夜市,相信在此開舖可讓糕點店馳名天下。」Eric滿懷信心地說。

學者:做到區區都有夜繽紛

中文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戴先熾表示,運作一個月的廟街夜繽紛成功吸引本地客及旅客消費,這次探索已為未來18區夜繽紛帶來正面效果,不論本地客還是外地客,旅遊或消費都着重感官刺激,要新鮮感,要噱頭,如同貴州村超、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為當地帶動人流和龐大的經濟效益。戴先熾指出,香港下一步是把夜繽紛打造成香港旅遊特色,借助社交平台廣泛宣傳,把香港夜繽紛變成旅遊新風尚,「香港現在非常需要一個正面的旅遊品牌提升形象,吸引更多內地客留港消費,要把香港夜繽紛烙印心中不是一蹴而就,政府要多花力氣支持,旅客走到哪區都有夜繽紛,或許下一站旅遊熱點是香港。」

贏盡口碑|炸大腸一夜成名 讚政府宣傳好

芸芸攤檔中,賣炸大腸的小食攤檔,總是有一條長長的人龍排隊輪候。檔主馬先生4時許開檔,炸大腸的油還未滾,記者目測平均每隔兩、三分鐘便有食客湊近攤檔問「炸大腸得未?」馬先生總是不慌不忙重複地回答:「未得,要等25分鐘」。當他開始放下一條條肥美的大腸落油炸,發出的滋滋聲響,已吸引一班食客自覺地在檔口旁排起一條長長人龍等食,每逢周五至周末,人龍長達數米延伸至廟街路口的牌坊。

「多人等都沒法子,雖然條大腸本身已煮熟,但不能縮短時間炸,一定要炸足25分鐘,否則皮不香脆」。馬先生表示他用的炸油是植物油,炸一兩次便棄掉,炸大腸炸的時間要控制得宜,炸得過久便「乾身」,他對炸大腸的品質堅持,贏了口碑,馬先生強調即使是十元八塊的街頭小食,都要講出品,否則沒有回頭顧客:「凡做食物,顧客至上,做餐廳又好,做酒樓又好,做飲食業無得欺客」。一名食客搭腔指其他賣炸大腸的攤檔是將大腸切好串起落油炸,很乾身不好吃,馬先生指這樣是會炸得較快,但沒有回頭客。

走鬼檔發展成為人氣美食

馬先生每天賣出的炸大腸多達五十斤,開檔約4小時已售罄炸大腸,一串路過吃的街頭小食,不乏回頭客:「真係好食,其他地方真係食唔到,市集完,你去哪裏擺檔?」一名食客得知馬先生原來有店在太子,並鄰近她的住處,該食客滿足說「好啊,以後都食到」。

馬先生做走鬼檔(無牌小販)幾十年,養活一家四口,最初售賣滷味、魚蛋、牛雜等,認識賣炸大腸的梁先生,十多年前馬先生在廟街開小食店,改自設工場的梁先生供應大腸給他至今,所以貨源質素有保證。

在廟街牌坊下,憑15元一串炸大腸,馬先生老闆的小攤檔成為網紅推介,馬先生甚表意外,他表示當初廟街商會邀請他參與夜市擺檔,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卻殊不知一串「名不經傳」的炸大腸因此爆紅,他讚揚政府宣傳做得好,令這些籍籍無名的街頭小食當上主角,推動夜經濟,亦藉此機會讓海外遊客品嘗及認識這些香港地道的特色街頭小吃:「只要用心做好,便有回頭客」。

堅毅向前|家鄉美食苦盡甘來 「印」證港包容

「我是廟街人」主打印度美食的檔主Nawaz Uzair自豪地說。Nawaz Uzair30年前隨父母來港,至今已在港定居18年。來港初期,Nawaz Uzair做過清潔工及搭棚,工作地點離不開廟街,所以他說整條廟街的人都認識,路過的「廟街友」都會和他熱情打招呼:「不過他們不太懂讀我的名,都是以我的檔名『Badu』來跟我招呼」。

Nawaz Uzair在廟街生活多年,發現附近極少以印式美食作招徠的食肆,所以他毅然在廟街售賣家鄉小食創業。但創業初期生意冷清,加上受三年疫情打擊令生意更雪上加霜,「生意最高峰時一日毛利約只有1000元!」但Nawaz Uzair沒有放棄,利用搭棚散工所賺的收入支撐「印式小食」生意,終於捱到疫情放緩,生意略見起色。適逢政府全力推動香港夜繽紛,成功吸引大批市民及遊客消費,Nawaz Uzair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現時生意額最好時可日達六、七千元。」

以禮待人 促進消費

記者在現場見到Nawaz Uzair熱情用「印式中文」向遊客推介小食,果然每隔數分鐘便有顧客光顧,他嫻熟收錢、向顧客遞上美食,臉上始終洋溢着熱情笑容:「我覺得不止要對顧客熱情有禮,對所有人都應一樣,他們開心,才會更捨得消費。」Nawaz Uzair一邊忙着做生意,一邊向記者透露營商心得。

「香港人比較包容,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們都樂於嘗試我的家鄉美食,收入多了、亦能交到很多朋友。」Nawaz Uzair表示藉着售賣印式小食,可推廣自己國家特色美食予世界不同國家人士,他們吃完紛紛讚好,又會將美食介紹給他們的朋友,自己售賣的家鄉小食能在廟街推廣至世界各地,很有意義。Nawaz Uzair躊躇滿志表示現時已在廟街開設了另一間食肆,並計劃沿着此經營模式,希望在不久將來再開分店。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廟街日日有「食神」 擦亮夜繽紛招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