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俊耀
筆者過往待在醫院工作的日子裏,經常會接收由內科的「腦中風」手術後的復康轉介。看看病歷便決定需要制定比一般病症更漫長的復康計劃,對於如何協助病人減低疾病影響和恢復活動能力,現今醫學在概念和技術上都不斷推陳出新,今天開始為大家講解這個大課題。
我們的身體能夠做出多樣性的動作,主要是依靠骨骼、關節和肌肉這生理上的「硬體」結構,硬需要幕後指揮者「軟體」,這包括腦部和神經訊號傳送系統。人體的神經系統分成中樞神經和周邊神經兩大系統,當中布滿了無數的運動神經元/細胞,腦部指令傳送到脊髓的中樞神經,後者再將訊息透過軸突發到周邊神經直至神經末端。肌肉細胞會吸收由神經末端釋出的化合物,適當地收縮或者放鬆。
腦部先從感覺器官收集訊息進行分析再作出反應,而有些反應卻是早在初生甚至胚胎時期便與生俱來,這裏說的不單是爬行或走路一類有意識的大肌肉活動,還有近乎無意識或根據潛意識而進行的肌肉活動,我們可以歸類為反射。
嬰兒成長階段會發展出「原始反射」及後的「姿勢反射」兩種。原始反射在半歲前影響較明顯,例如嬰兒會本能地輕微轉動頭部和張開嘴巴哺乳,是天生的「覓食和吮吸」反射本能。若將尾指放在小手掌上便會自動握着,這就是原始本能的「抓握反射」,有說法是為了靈長類動物在移動時能夠抓緊父母體毛。
大部分原始反射會在發育的過程中逐漸被中樞神經抑制,以發展出有意識的自主動作,這也意味着因神經受損或隨年齡增長出現腦衰化,部分原始反射本能便可能復陽,使身體機能性失調,其中一個典型例子便是「巴賓斯基反射」測試中呈陽性反應。
嬰兒時期腦部對腳掌肌肉未能完全掌握,用手指輕輕在腳底邊緣劃過,便會刺激伸肌使到腳趾呈擴散狀向上翹起。當成長後原始反射受壓制,再做同一刺激動作時腳趾會緊合,就像成年人被搔腳板的反應一樣。
假如幼童在兩歲後腳趾仍然是向上翹,這表示腦部可能發育遲緩或腦性麻痺;成年人於測試中呈陽性,亦表示其中樞神經或腦部可能受損並失去對原始反射的控制力。
當正常的原始反射被有效抑制,姿勢反射便開始明顯,上篇專欄提到的牽張反射(肌肉被外力拉扯會自動收縮)和屈肌反射便中樞神經成長後才發展而成。翻正反射是維持身體,尤其是頭部姿勢的重要機制,讓嬰兒趴着會自然抬頭,對增強頸背肌肉發展提供基礎。半歲前身體會跟隨頸椎活動,當頭部轉向一方,身體會與頭部對齊轉向同一方;當頸部和身體翻正反射成熟後,身體活動變成以脊椎為軸心,頭部旋轉再帶動肩、腰和骨盆轉向。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