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通訊辦)今日(21日)公布,「短訊發送人登記制」(登記制)已開放予各行業加入,以進一步協助市民識別短訊發送人的身份,打擊短訊詐騙。
通訊辦一直與警方及電訊商緊密聯繫,從電訊服務角度協助打擊電話及短訊詐騙。自登記制於去年(2023年)12月28日實施,主要電訊商、銀行業及個別政府部門已先後加入。通訊辦現進一步開放登記制,歡迎各行業有實際需要透過短訊與客戶溝通的公司和公私營機構參與。
通訊辦發言人介紹,在登記制下,只有已登記成為「已獲認證的發送人」的公司或機構,才可使用其以「#」號開頭的「已登記的短訊發送人名稱」發出短訊。電訊網絡會攔截所有並非由「已獲認證的發送人」發出但發送人名稱含「#」號的短訊。透過上述安排,市民憑「短訊發送人名稱」開頭的「#」號即可輕易識別所收短訊是否來自「已獲認證的發送人」。
發言人續指,有意加入登記制的公司或機構可到通訊辦網站查閱有關詳情,並將填妥的申請表格及所需資料交回通訊辦進行審批。
通訊辦亦提醒市民,收到陌生人發送的短訊時應提高警惕,絕不要向身份未經核實的短訊發送人披露任何個人、銀行戶口或信用卡資料、轉帳金錢或開啟短訊內的超連結,以免蒙受損失。如有任何懷疑,應立即向警方舉報。
相關報道: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