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明日大嶼成明日黃花?

文/黎岩

昨日公布的财政预算案,雖然對港人個人而言未有太多的意外驚喜,但於香港整體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而言,倒也是一份務實進取、穩中求進的規劃部署。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實施14年的樓市「辣招」畫上句號,更全面暫停住宅按揭壓力測試。簡單一句話,就是全面放開,鼓勵市民積極買樓,讓本港樓市再度活躍起來,市民有錢賺,政府有稅收。

當然,最為關注的是政府預計未來幾年持續發債逾千億,用於應對包括北部都會區(北都)等龐大的基建等開支,雖則政府將發債列入該年收入備受質疑,這就如同恒大許家印負債高達兩萬億,卻曾一度被福布斯列為中國首富一樣。但從公共理財的角度來看,這又是諸多國家與地區慣常的政府財政手法,似乎毋須過於糾結。相信按照財爺的規劃及預期,倘若未來外圍市場環境持續好轉,財赤逐年減少,預期五年內政府總收支應該可以扭虧為盈,消除財赤。

政府發債千億用於公共財政開支,對於佔比總開支七分之一、高達1016億元的財政赤字而言,也只能捨輕取重,優先重點發展北部都會區。畢竟,政府規劃「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格局,金融方面毋須重金投入,只要推動更進一步的市場機制改革,用超前思維前瞻布局的創新制度機制,營造維港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資本蓄水池,相信可以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對於中央及特區政府寄予厚望的創新科技新動能,以香港目前的社會經濟要素配置及區位優勢,推動與國際創新科技高地深圳特區相鄰的北部都會區發展,顯然是具有遠見的決策與優先選項。

這其中所涉及的一個重大問題便是,在目前庫房緊絀的不利因素制約下,同時發展涉及龐大公共開支的北都規劃及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造地規劃,着實力不從心。縱然缺地造地是特區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推進的選項,但若耗費逾萬億元填海造地(雖然當局稱有關支出將會分攤若干年進行,每年不會超過500億元),又面對環保及交通接駁,以及市場波動及前景不甚明朗的市場風險,顯然在短期內並非可行的選擇。

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政府最初規劃填海造地時,更多的是寄希望於地產商共同參與,共同承擔相關的市場風險,這當然是地產商所不願意面對的遠景,其一是填海造地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勢必會拖低四大地產商囤積的龐大的新界土地的價格,並因此極有可能拉低本港樓市,壓縮地產商的盈利空間。其二是填海造地是市場風險極高的商業行為,地產市道好,分分鐘會賺得盆滿缽滿;地產市道不好,或是賠本的買賣,精打細算的地產商自然不會拿真金白銀去冒市場風險。

既然地產商不甚熱衷,政府又庫房緊絀,財爺也就順水推舟。當然,政府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斷然不會「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只能非常委婉地表示「推遲少少」、「繼續研究」。問題在於,有關規劃自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之後,確實也在象徵性地往前推動。發展局在2019年3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為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申請撥款,研究期為2019年中至2023年,需時42個月,研究費用為5億5040萬,並於2020年12月4日獲立法會通過。公眾所關心的是,這筆高達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是否已經公開招標,並已劃撥於有關工程研究公司。在當局輕描淡寫表示繼續研究的情況下,是否仍將如期花費公帑5.5億元推動有關計劃。

陳茂波昨日被問及相關議題時,強調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雖推遲,但必定繼續,發展局昨晚也表示爭取今年年中啟動環評程序,強調要堅定推展造地,免將來再次承受土地短缺之苦。話雖如此,依照香港政府的運作慣例,研究可長可短可大可小,雖則「暫緩」,估計也是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事項了,屆時新政府未必會樂意吃「回鍋肉」,或許有更為現實可行的宏偉計劃。總而言之,政府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穩健財政政策確實是值得肯定的,只是,立法會已經批出的5.5億交椅洲人工島前期研究計劃費用,如何劃撥使用,還是暫時收回到政府庫房,當局應該給市民一個清晰的交代。

相關閱讀:

講真D|樓市撤辣令人驚喜 房屋供應仍待增加

講真D|香港增收「富人稅」的學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明日大嶼成明日黃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