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文藝香港|社區中的藝術館——屬於每個人的「油街實現」|專訪劉鳳霞

【點新聞報道】「油街實現Oi!」,位於北角社區的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舊址,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成功「翻生」,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這裏環境清新、創意獨特,小小一方天地包攬「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2022/23——會長特別獎狀」等多項殊榮,各類藝術展覽及公眾參與活動深受市民喜愛。點新聞記者今次專訪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博士,跟隨她的腳步,深入漫步這個藝術園地。

石屎森林中「最Chill」藝術空間

「最Chill」藝術空間中,參觀者們都帶着隨性和自由的氣息。(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穿過高樓林立的辦公區走進「油街實現」,撲面而來的是一種高濃度的隨性和自由。不同於傳統藝術館中參觀者凝神端詳展品的小心和認真,「油街實現」的到訪者顯得格外「隨意」。他們或手持咖啡遊走在園區,或躺在草坪長椅上閉目養神,更有甚者直接席地而坐,靠在樹下思考人生。在這裏,每個人都沉浸於自己的世界,每個小世界亦與周遭的藝術氣息相互交織,每個靈魂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藝術,或者說成為藝術本身。

「我是劉鳳霞,很多同事叫我Lesley。藝術推廣辦事處下面,有一個很有趣的藝術空間叫做『油街實現Oi!』,在北角的油街那裏。」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博士身上也帶着這裏獨有的鬆弛和歡快,她語帶笑意,為大家介紹起「油街實現」的誕生。

「『油街實現』是由一個二級歷史建築——前香港遊艇會西式建築改裝而成。叫做『油街實現』,是因為我們在油街12號,廣東話諧音就是『油街實現』,我們希望藝術家的創意可以在這裏實現。」劉鳳霞說,「油街實現」英文就叫做「Oil」,更將「l」變成一個感嘆號,「我們希望發音像年輕人打招呼一樣,帶出一種年輕、創意的有動力的氣息。」

藝術家介紹展品的創作構想。(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油街實現」的定位有三個層次,分別是城市中的藝術綠洲、北角街角的人文風景,及社區友善的共享空間。劉鳳霞希望能透過創新,帶動這裏成為一個受年輕人和藝術家歡迎的文青園地,亦希望街坊會喜歡前來休憩。

在「與人和自然建立鏈接」的初衷下,2016年「油街實現」在「香港公共空間大獎」中獲公眾投選為「最正公共空間」。「我們是很興奮的,因為這個是一個證明,證明我們是在做一些對的事,做一些市民大眾喜愛的事。」正因為得到了大眾的認可,「最正公共空間」成了諸多獎項中劉鳳霞最喜歡的、最感動的一個。

「新舊融合」成北角街角人文風景

坐落在石屎森林中的藝術園地。(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油街實現」在2013年開幕,首次開放十分新鮮、別開生面,觀眾走進來紛紛感慨「原來這個歷史建築是這樣的」。十年後,它由原本的2000平方米擴展到5000平方米,而面積有八九成都是戶外空間。新舊建築的融合摩擦出一種對比的火花,卻又很融洽地結合在一起。

「古舊」和「年輕」似乎是處於兩個極端的詞語,劉鳳霞卻認為歷史建築和當代藝術「可以有一個互通點」。「在香港這個城市裏面,可以找到一些市區,也可以找到一些具歷史感的建築。我們就是透過一個這麼方便的地點,將它變成了一個當代藝術空間。」設計師將「新」與「舊」相結合,打造出了這個獨一無二的藝術空間。劉鳳霞指,其實「油街實現」混合的不止是歷史建築和當代藝術,而是透過很多創意的處理,令到觀眾到一個21世紀的新空間去感受城市裏的新舊共融。「我想這樣才是一種混雜式的『活在當下』,這是透過藝術創作,帶動進來參觀的觀眾感受到當代的脈搏——活在當下的創意脈搏」。

開在社區中的藝術館——「油街實現」。(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劉鳳霞確信人和建築是有連結的,故而藝術空間在藝術品的選擇上也很注重與觀眾的互動性。她舉例2014年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lich在「油街實現」創作的《大樓》,作品設置一幅平放於地面、扮作「大廈」外層的牆身,及一面45度角的鏡子,透過鏡子反射讓觀眾實現「反地心吸力」的動作。在這個「大廈」上,有人扮超人,有人扮蜘蛛俠,「有些觀眾參與就愈來愈玩得有趣,」劉鳳霞回憶道。

「油街實現」中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藝術形式。(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另一個極具人文色彩又別出心裁的嘗試,是油街廚房。在這間藝術廚房中,劉鳳霞對「I'MPERFECT TEA」涼茶舖交換計劃印象深刻——設計師回收了許多本要被丟掉的有瑕疵的白瓷杯,將瑕疵擺在英文「imperfect」的i和m中間,形成完美和不完美兩個極端。廚房每天煲涼茶盛在杯裏給觀眾,附帶一張寫着人生很多不完美的杯墊,而觀眾要用他們的不完美來「交換」茶飲。觀眾坐在廚房中思考自己的不完美是什麼,喝完涼茶後將其寫下。「人生真的很多不完美,不過應該都很正常的,從此擁抱人生充滿的不完美。透過五感令觀眾去欣賞一件藝術品,就是那隻杯的創意。我們是用這種方法來帶動觀眾感受一件藝術品。」劉鳳霞如是說。

而劉鳳霞每日上班路過新設立的石仔池時,亦常見一些街坊赤腳在上面做腳底按摩。這一幕讓她很開心,因為觀眾有發揮自己小宇宙的想像力去利用社區設施。「不只是我們藝術家才有創意,是我們的參觀者都有創意。」這種「共同的創意」令劉鳳霞頗為滿意。

「拆牆鬆綁」創社區友善共享空間

「拆牆鬆綁」使「油街實現」的一些場地與街道甚至不隔一道牆。(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在社區中建藝術館,劉鳳霞認為「人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她說,「空間是一個硬件,人是一個軟件,一定要硬件和軟件一起的配合,才令這個空間拿到一百分的圓滿。」的確,這間藝術館對任何來訪的觀眾都十分熱情,參觀「門檻」非常之低——「拆牆鬆綁」使得園區的一些場地與街道甚至不隔一道牆,門和「門檻」更無從談起。在這個社區友善的共享空間中,能夠感受到一種在藝術與社區、人與自然、藝術家與居民之間的連結。

軟硬件之間的互補使人、社區、藝術三個要素相得益彰,「油街實現」更是被眾多網友公認為「Citywalk必去打卡點」。而除了年輕人這個主要受眾外,「油街實現」亦吸引了許多不同的觀眾群。「園區內的位置,早上就有一些老人家來到;中午吃飯的時候,亦有很多在周遭商業大廈工作的辦公族拿着飯盒、三文治,來我們的廚房或戶外空間吃東西;到了放學時間會見到一些中學生,坐在廚房或其他地方做功課或開會;到星期六日,更多是家庭帶上子女來這裏,小朋友去到石仔池裏,就自動將它變身成一個兒童遊樂場。」劉鳳霞稱,「油街實現」是一個百變及百搭的地方,適合不同參觀者和居民。

許多街坊和途人喜歡來「油街實現」休憩。(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如何更好地在「油街實現」欣賞藝術?針對這個問題,劉鳳霞介紹了「油街實現」活動計劃的四個面向:「油街焦點」,即每年三月開展全年最大型的展覽;「油街日常」,即在春天以外的月份開展日常活動,包括油街廚房等;「油街在地」,即邀請藝術家來做住留計劃,住留一段時間後,他們的作品會於秋冬季在這裏展示;「油街著綠」,即在戶外進行城市耕種,帶觀眾在香港座四季並不分明的城市中體驗春夏秋冬。

劉鳳霞表示,「油街實現」的內涵非常豐富,在這裏,觀眾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藝術氣氛、生活氣氛及大自然的氣氛。「我想種種元素都是吸引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觀眾來到我們這個空間、讚賞這個空間,這都是很重要的。」

在「藝術綠洲」品味花果飄香

「油街著綠」吸引眾多街坊參與。(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作為城市中的藝術綠洲,「油街實現」有許多和大自然有關的創作。進入園區,便有大面積草坪映入眼簾,老樹和花草也隨處可見。其中,收穫附近街坊們最大熱情的,還要屬「油街著綠」。

「油街著綠」的設計理念是透過植物連繫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公眾一同品味花果飄香的綠色生活。園區內作物棚中的收成,會被帶去油街廚房分享給到訪者,而每兩個禮拜三亦有農夫同大家分享種植經驗。

採訪當日恰逢「油街著綠」種植分享會,主講人葉子盛是一位香港有機耕種農夫。他同大家在「油街著綠」的園圃內一齊收番薯,參與者都認為頗有趣。「我覺得在香港農業已經可以說是式微,或者已經接近絕種。還有一個現職的農夫,可以跟市民去直接交流,這個我想是很少有機會的。」葉子盛認為這是一個增進鄰里們交往的絕佳媒介。「社區農業,顧名思義,在社區裏面有耕種或種植的元素,但是重點不是耕種亦不是做農夫。重點我覺得是社區的部分,如何透過種植或農業的活動元素,去令整個社區變得更加好或者互相了解多一點。」

劉鳳霞介紹「油街著綠」的設計構想與棚中作物。(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葉子盛的構想在「油街著綠」的確得以實現,參與者大多是生活在這個社區中的街坊。麥先生就是在網上看到種植分享會而前來打卡。「通常你種一樣東西,要一個月很努力地做很多事,就是為了三個月後有成果。到三個月後,真的看到原來你的努力是沒有白費的,所以特別開心。」

抱着4個月大BB的Holly住在附近,來到「油街著綠」是因為看生機勃勃的東西很舒服。「我之前放產假的時候經過這裏,給她(BB)看看綠色的東西,告訴她這些是檸檬樹,那裏是番薯。」Holly喜歡看綠色,亦認為在小朋友長大些後,參觀各類作物有教育意義。

謝先生則是特地來參加兩禮拜一次的有關種植的講座,拿了些番薯苗回去種。謝先生分享稱,種植是自己最近的愛好。「那個講者挺好的,你會學到很多東西。所以如果抽到時間,我都會盡量來,」謝先生說,「我們的生活是需要有多樣化的,或者是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選擇。種植或嘗試一下自己種的東西,是一種選擇。」

「我覺得21世紀成果的藝術作品,共同創作、共同創意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做到這件事,希望可以繼續沿着這樣的方向去做。」劉鳳霞說,「只要你敢想,我們就可以透過創意去嘗試。」作為市民心中「最正公共空間」的「油街實現」,它的成功,證明了藝術與社區生活可以完美融合,並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視頻攝製:點新聞記者Kelly、Sunny、蘇婷;撰文: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旁述:葉德榮)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藝香港|社區中的藝術館——屬於每個人的「油街實現」|專訪劉鳳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