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偉傑
根據2024/25的財政預算案,教育的經常開支為1067.76億,排在社會福利及衞生之後。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梁美芬已明言,隨着適齡學童人數逐年減少,局方有檢討不同津貼及撥款的必要。究竟教育開支如何才能做到精打細算,才能令公帑用得其所呢?
赤字千億交流難慷慨 巨額資助失原本意義
根據教育局通告,2023/24學年的姊妹學校計劃津貼金額為162,994元,以全港合資格申請的477間小學及450間中學,可供申請的津貼高達1.51億元。此外,隨着全面復常後,更多學校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傾向參加行程較長的考察團,令內地考察預算開支由去年的6000萬元暴增至1.16億元。誠然,透過考察及交流的確能豐富香港學生對國家的經歷,有助他們建立對國家的歸屬感。然而,在財赤錄得過千億的窘境下,對於交流團的津貼是否有必要如此慷慨呢?不少負責內地交流團的同工都有感愈來愈難找學生參加,因為可供他們選擇的內地交流團實在琳瑯滿目。不少青年組織均以超值團費甚至免費作招徠,吸引中學生在僅有的假期參加由他們舉辦的內地交流團。既然中學生已有足夠機會以低廉成本參加內地交流團,那麼局方是否還有每年撥巨額資助姊妹學校計劃及公民科內地考察團的必要?對於那些正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全額或半額學生津貼及其他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校方及局方應提供適切的幫助,以免被剝削公平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但對於家庭收入中等乃至富裕的家庭,這種無差別式的巨額資助,可能會令學生產生「津貼回內地遊玩」的誤解,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更新指引津貼更具彈性 放寬滾存期限留作儲備
上述只是以交流團津貼作為「拋磚引玉」的例子,以往特區政府在盈餘滿瀉的年代,透過教育局向學校發放生涯規劃、STE(A)M教學及國民教育等津貼,究竟校方是喜獲資源盡力推廣,抑或是「啞子吃黃蓮」為做而做?面對政府部門要削減1%的經常開支,教育局除了透過推行「辦公室無紙化」及其他精簡流程等措施來節流外,也可透過更新指引,令各項津貼的發放更具彈性。不少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都有項潛規則,就是要新的財政年度來臨前,用盡盈餘,免得下期撥款被縮減。這種思維對於今天面對財政緊絀的特區政府相當不利,教育局可率先帶頭,放寬放在學校津貼的滾存期限,讓他們不用絞盡腦汁盤算如何將盈餘「清零」之餘,也可留待日後面對收生困境的儲備。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教育作為政府經常性開支的第三位,在財赤下被削實屬意料中事。教育局若能主動提出方案,推出各項彈性措施,讓節流的安排能夠「軟着陸」,自然能將對業界的衝擊減至最低。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