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冼漢廸
「新」與「舊」,這兩個看似對立的詞,在今年的兩會中卻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和諧。今年是筆者第二次赴京履職,新一年的期待與舊一年的回憶交織在一起,如同歷史的長河,流淌着過去的沉澱,也湧動着未來的希望。
「新與舊」不僅是筆者個人的感受,更是這個偉大時代變革的縮影。當筆者踏入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感受到的是「新」的氣息——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決策在這裏匯聚,推動着中國這艘巨輪破浪前行。代表們精神飽滿、滿懷信心地討論國家大事、科技創新,他們的每一個議題、每一次發言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新憧憬和新期待。而當筆者走出人民大會堂,走過北京的古老街道,感受到的則是「舊」的魅力——那些歷經滄桑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築,彷彿在訴說着過去的故事,展示着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傳承。這些「舊」的元素,是我們的根脈,也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堅實基礎。
「新」與「舊」的交織,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變遷,也看到了發展的機遇。正如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數字經濟加快發展。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高端裝備,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同時,他在報告中也指出了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等問題。這種「新」與「舊」交織的現象,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不僅反映了我國創新科技領域的活力與韌性,也預示着我們即將迎來一個更加繁榮、更加先進的未來。此外,「新質生產力」的強調,更凸顯了當下中國經濟的新動力和新方向。「新質生產力」並非憑空而來,它是基於「舊質生產力」的積累與沉澱,是科技、創新、人才等要素在傳統產業中的深度融合與提升。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經過時間和技藝的打磨,最終綻放出璀璨的光芒。這既是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新」與「舊」的交替,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也看到了社會的變化。正如趙樂際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所提及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國務院組織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檢查《科學技術進步法》實施情況,以推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等監督工作,以及代表工作的新成果、外交工作的新變化、自身建設的新要求等內容,正是我們國家在「新」的道路上不斷邁進的生動體現。同時,這些「新」也體現了對「舊」的尊重和保護,它們在繼承和發展原有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和價值理念,實現了新舊的有機統一。在「新」的浪潮中,我們既要保持開放和進取的心態,積極擁抱變革,又要珍視和傳承「舊」的智慧和經驗,確保我們的進步是穩健而可持續的。
在創新科技與文化產業的交匯點上,「新」與「舊」的融合與碰撞尤為引人注目。一方面,我國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創新科技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另一方面,戲劇曲藝、文學繪畫等傳統文化也在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種融合與碰撞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更是注入了現代科技的智慧與力量,讓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兩會期間,筆者還聽到了許多關於文化傳承、社會公正、民生福祉的議題和討論。這些議題不僅反映了社會的普遍關切,更體現了人們在追求「新」的同時,對「舊」的尊重和保護。這種新舊交融的現象,讓筆者深刻體會到「新與舊」並非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
總而言之,在「新」與「舊」的中,我們既要看到挑戰,更要看到機遇;既要追求創新,也要尊重和保護傳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的時代大潮中乘風破浪,不斷前行,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加繁榮的未來。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及青年議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