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在疫情後逐步復甦,去年訪港旅客人次已恢復至疫情前約61%,今年頭兩月的數據更回復至2019年同期約63%。香港與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一樣,雖然復甦,但旅客人次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多位學者、旅遊業界人士分析認為,香港旅遊業服務質素有提升,惟現時有多種因素影響香港旅遊業復甦進度,包括疫後航運力未完全恢復、港元匯率強勢、旅客旅遊模式轉變、旺季酒店房價高昂等。他們認為香港已取得驕人成績,但要繼續多管齊下吸客,包括舉辦更多盛事、繼續推行禮貌運動等,全方位提升競爭力。
新冠疫情重挫旅遊業,全球各地旅遊城市由去年開始逐步走向復常,到訪旅客人次持續增加,但整體仍未達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
《大公報》分析香港、日本、韓國與新加坡的旅客到訪人次數據,發現日本的恢復速度最快。日圓貶值,消費更抵,成為不少遊客前往主要原因。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數字顯示,2023年錄得2506萬旅客人次,恢復至疫情前的78.3%;至今年1月,已跟2019年初的數據基本持平,當中香港旅客比疫前多出20%。
旅客投訴較2019年減少
外界經常把新加坡與香港作比較,新加坡旅遊局最新數據,2023年旅客1361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疫情前的71.2%,對比香港同期數據,升幅差距約10個百分點。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大陸與新加坡今年2月9日正式實施互免簽證,訪當地的中國遊客正持續上升。
至於韓國,去年到訪旅客1100萬人次,恢復至疫情前的63%,與香港恢復水平相若,韓國財政部去年11月宣布,2024年把外國旅客退稅的上限提高一倍以吸引旅客消費,刺激觀光旅遊業。不過,今年1月的最新數據87.8萬人次,旅客不升反跌,按月減少超過一成。
大公報記者翻查旅遊業議會及旅遊業監管局的數字發現,本港在2019年接獲的外遊及入境市場的投訴及求助數字合共為2132宗,而在2022/23年度接獲的求助及投訴數字則合共為796宗,數字明顯大幅減少。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分析,多項因素影響本港復甦進度,航空客運容量尚未恢復,令航班價格攀升,酒店在平日雖與周邊旅遊城市價格相若,但旅遊旺季時則價格高昂,如四星酒店可漲價1.5倍;此外,港元匯率強勢,影響遊客選擇和消費力,周邊旅遊城市出招吸客等原因,均影響恢復步伐。
結合地區特色推旅遊產品
他建議,政府可考慮推出更多措施吸引旅客來港消費,例如加強社交媒體宣傳、推出旅行禮包抽獎、在交通樞紐設置僅限在港使用現金券抽獎等。
疫後訪港旅客模式轉變,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講座教授宋海岩表示,香港旅遊業在疫後已有一定成績,要加快恢復進度,旅遊產品要更加多樣化和豐富,例如舉辦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等,吸引不同性質的旅客;結合地區特色推出不同旅遊產品,將遊客分流至不同區域。
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建議,透過文物保育提升城市的形象,例如有超過180年歷史的中環荷李活道,早前獲得英國雜誌《Time Out》選出「2024年全球最型格街道」第二名,可以藉此加強宣傳推廣,同時繼續推行禮貌運動。
影響旅客訪港原因
•航運力未完全恢復,航班較疫情前減少,機票價格亦較高
•旅遊模式轉變,旅客減少出行次數,出行期間更精打細算
•港元匯率強勢,影響旅客購買力
•酒店在旅遊旺季價格高昂,中低端酒店房間供應不足
•周邊旅遊城市紛紛出招吸客,搶奪旅客量和消費力
資料來源:綜合學者、旅客、本地旅遊業界人士
賓至如歸|旅客去年對港評分較疫情前高
近日有外媒稱香港是「趕客之都」。大公報記者走訪多區訪問不同遊客,均認為香港整體而言待客態度有改善,說是「趕客之都」,有些誇大。有新加坡人認為,不能以偏概全,用少數個案否定全部,香港整體服務水平有改善。
來自德國的遊客Joern表示,已多次來港,從未遇到不愉快事件,感覺港人很友善,他熱愛文化類及大自然的旅遊路線,期望有更多歷史類的展覽。來自深圳的張小姐表示,香港食肆的服務不算差,訪港時感到最不便的是對路線、乘車時間等信息不了解,若有整合式的軟件查詢信息,能夠方便遊客會更好。
港酒店餐飲屢獲國際殊榮
在港工作的新加坡人卓先生表示,香港食肆的服務態度,整體令人滿意,所謂「態度差」的指控,相信只屬個別事件,不同城市也可能出現。卓先生近日到新加坡體育城觀看WTT大滿貫乒乓球賽,由他提供的圖片所示,附近商場食肆人流只屬一般。
大公報記者翻查旅發局的調查,去年旅客對香港的整體評分有8.7分,較疫情前更高。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香港的旅遊及相關行業,包括酒店及餐飲近年屢獲國際殊榮,社會不同層面全方位推廣以禮待客的文化,讓旅客感到賓至如歸。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