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師說新語|推廣中華文化從幼開始

文/溫志倫

政府大幅增撥資源 力推中華文化教育

隨着《2022年施政報告》加強支援參加幼稚園的措施的推行,至《2024年財政預算案》後,政府繼續向幼稚園提供一筆過撥款,開展「優化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津貼」,以支援幼稚園推動學生從小認識中華文化,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其津貼額上限由過去的5萬至8萬,上升至本年度15萬至24萬,升幅高達2至3倍。現時即使在財政緊絀的情況下,教育局仍然加強力度開展全面的中華文化課程。業界必須要思考如何善用公帑,以達至相關的成效。

童心同學古詩歌 趣增文化認同感

津貼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加深幼兒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培養兒童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愛國情懷。筆者認為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就是安排學生多誦讀一些淺易的古詩文誦讀材料,例如:靜夜思。從小開始背誦唐詩,能有效提升學童綜合智力的表達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了解唐詩的內容大意和背景資料,業界的專業老師可將「音」、「體」、「美」的綜合元素貫穿古文,讓學生更能明白古詩文的深層意義。經過記憶、想像、思考等全面智力活動後,才能形之於語言。在教育局的網站中,已設有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內容包括:作者簡介、背景資料、賞析重點等切實有用的資料。若有關當局能配合學童能力和發展需要,提供適合幼稚園階段的唐詩課程,相信既能有效地推廣中華文化,更可加強幼小銜接的成效。

豐富資源 用得其所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是次的優化津貼,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為核心,能更全面精準地配合兒童生活所需。校方可因應學習內容購買活動或遊戲所需的資源,例如:傳統樂器、玩具和服飾。在教育局優化津貼後,相信業界能夠更有效運用資源來讓學生體驗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和魅力。唯現時業界幼師,不及中小學有老師進行專科專教。因此,業界必須在把握機遇的同時,配合教育局優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津貼來豐富教師在幼稚園內推廣中華文化的經驗。

背靠強大祖國 厚植愛國情懷

優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津貼,能安排本港老師與內地幼稚園老師進行專業交流活動,開拓視野,提高教學質素。若以推廣中華文化為核心,更應讓本港的老師走進內地,了解當代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成效,體驗新質生產力,學習激活發展新動能,培養對祖國不斷發展的自豪感。若要使兒童體驗中華文化的偉大成就,更要培育立足香港、胸懷祖國的教師。教師們應廣泛了解我國最新的發展成就,將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傳承給孩子,才能發揮相關津貼所帶來的協同效應。香港具備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幼兒應認識到自己與祖國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增強兒童的國民身份認同,教師應承擔起引導孩子了解中國歷史、認識祖國發展以及教授中華文化的責任。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師說新語|推廣中華文化從幼開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