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麟
香港新一年「加風」繼續吹,港鐵真正打響了今年加價潮第一槍。在本港經濟仍待復甦之際,港鐵再次宣布加價。港鐵昨日(26日)宣布,根據可加可減機制,票價今年加價3.09%,預計新票價6月生效。
不過,按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港鐵票價今年本可加3.2%,惟觸發「封頂」機制,加幅調整至3.09%,餘下未加的0.11%及之前延後的1.85%會留待未來兩年處理。今次亦是票價調整機制引入生產力因素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後連續第二年加價。
看起來,似乎是價調整的「封頂」機制發揮了作用,減低了加幅,但是新加入的物業發展利潤掛鈎機制,未能完全反映港鐵業務狀況,令港鐵在坐擁逾70億元盈利的情況下仍能加價,似乎也不是那麼合理。
經常乘搭港鐵的市民表示,加價後,港鐵並無提供車資優惠,此前的「搭十送一」優惠也沒有重推;再加上加價後,各類月票和都會票售價很大可能會跟着上調。一番精打細算之後,港鐵加價對市民的影響亦不算小。對於打工仔而言,如果再和內地相對便宜的公共交通票價對比,香港動輒過個海就超過10元、港島到新界西至少20多元的公共交通出行成本已經是「天價」了。
坐擁逾70億元盈利下仍能加價,這在不少市民看來匪夷所思。有立法會議員就直言,本港經濟仍處於復甦初期,不少市民仍然面對減薪裁員壓力,擔心加價導致基層市民生活開支百上加斤。因此,不少人建議檢討票價方程式,加入港鐵非物業發展收益元素,以全面反映港鐵盈利狀況。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就指,去年加入票價調整機制檢討後,將生產力因素加入了來自香港物業發展的股東應佔利潤,並按機制預設等級表等,然而相關百分比僅為0.6%,根本未能有效地抵銷加幅,因此,期望未來再檢討票價機制時,積極研究作出調整。
除了期望盡快檢討票價機制,讓「可加可減」不要變成「只加不減」之外,不少人還擔憂港鐵加價進而帶動公共行業加價潮。據點新聞等媒體報道,港鐵去年6月25日起實施新票價,平均加幅2.3。港鐵當時測算指,超過九成的乘客每程車費上調不多於4毫,當中七成半不多於兩毫。雖然港鐵加價的幅度不算多,但很明顯,港鐵加價帶動了加價潮。
本港5間巴士公司亦在去年6月調整票價。在計及隧道費基金後,九巴實際平均加幅為3.9%,城巴的市區線實際平均加4.9%;而城巴機場線平均加4.2%;至於新大嶼山巴士,則加價7%。市民及遊客經常乘搭的天星小輪亦在去年加價。「中環往來尖沙咀」及「灣仔往來尖沙咀」兩條航線平均加幅約55%。
三隧去年12月實施分時段收費後,8條經紅隧行駛的紅色公共小巴隨即加價,其中一段灣仔往返慈雲山線路加幅高達43%,一程收費20元,其次為銅鑼灣往返荃灣西路線收費29元,加幅為26%。同樣在當月,有11條九龍綠色專線小巴線正式加價,加幅介乎8.05%至20%。
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電費,其實也是「明減實加」。今年1月1日起,兩電「基本電價」都上調,其中港燈基本電費上升4.4%,而中電基本電費上升3.1%,但由於國際燃油價格回落,導致淨電價較去年1月下降,其中港燈淨電費按年減16%,中電淨電費則按年減7.4%。但其實只要國際燃油價格再次上升,電費分分鐘就是漲價的狀態;再加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沒有電費補貼計劃,市民的電費支出注定會增加不少。近期因天氣炎熱,就有不少市民要整晚開冷氣機過夜,變相增加電費支出。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已有不少公共交通營辦商行走在申請加價的路上。中環至愉景灣渡輪服務的營辦商愉景灣航運以長期虧損為由,申請加價60%,其中成人單程收費建議由46元增至73.6元,運輸署正審視有關申請。另外,的士業界達成共識申請加價,最新加價方案是,市區的士起錶由27元加至32元,新界的士由23.5元加至28元,兩者跳錶一律加2毫。
眾多公共服務加價的背後,是市民的日常開支越來越大,變相令基層市民的生活百上加斤。在港鐵加價已成定局的背景下,期望能盡快檢討票價調整機制,避免「只加不減」。同時期望政府部門審慎處理加價申請,能不加的就不加,能調低加價幅度的就低加價幅度。
本港最新失業率目前維持2.9%,還有10.2萬人無工開,瘋狂加價絕對不應該!畢竟,加價的前提是先加人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