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從佐敦火災看垃圾收費

文/黎岩

佐敦華豐大廈昨日發生致命三級火,造成5人死亡、40餘人受傷的慘劇。發生火災的華豐大廈建於1964年,已有60年樓齡,當中賓館林立至少有35間;屋宇署早年揭發大廈有僭建物,勒令清拆,惟其中多數業主抗旨不遵,甚至在如此悲劇面前,仍振振有詞地懇求屋宇署網開一面手下留情,不要一刀切清拆。痛定思痛,當局應當從修訂包括建築物條例、消防條例、旅館業條例、業主法團條例等相關法例,甚至擬定專項針對超過半世紀的「三無」舊樓的規管法例,唯其從嚴執法,加大罰則,才能避免慘劇發生。也正因為如此,外界由此強烈質疑,倘若繼續允許此等「三無大廈」無王管的灰色地帶存在,即將推行的垃圾收費又將如何落實到每樓每層每家每戶?

其實,具有60年樓齡的華豐大廈並非沒有業主法團,只是該樓設施陳舊業權嚴重分散,法團幾乎形同虛設,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能力規約住戶,加之樓齡高設施殘缺不全,真正的業主多數都不居住其中,而幾乎是全數為租客散客劏房客。據當區區議員指出,大廈樓高14層,每層至少有12個單位,再加上僭建加建,共有230個單位,其中約有100個劏房,35間賓館。早前探訪朋友時,曾有幸入內,各層所見,住戶隨意將鞋櫃、甚至單車等雜物擺放樓道公共空間,有住戶更在大廈內隨處棄置煙頭,走進華豐大廈恍如進入了非洲貧民窟,原來在繁華的亞洲國際大都會,居然還有如此匪夷所思的「世外逃源」。

華豐大廈多個天台單位另於平台位置搭建僭建物,改裝成多個劏房單位,甚至還有鐵皮覆蓋,但僅以石塊壓着防止鬆脫,若果在颱風極端天氣,一旦掀起鐵皮,石塊分分鐘飛出街外,顯然有相當隱患。亦有業主擅自改動喉管,但就未有做好防漏工程,結果滲水至其他樓層,對其他業戶造成滋擾。大廈早年曾捲入天台僭建物風波,並在2021年底收到屋宇署向天台業主去信,指走廊上蓋、以及天台平台部分圍欄屬僭建,勒令清拆。只不過是多數業主對此置若罔聞。

香港的行政程序,一道清拆令不理,再發第二道第三道,至於三道清拆令之後如何執法,往往還要申請法庭手令,聘請專業公司作業拆除,然後再向業主徵收清拆費用,整個程序下來,少則一年,多則數年,很多時候都是不了了之。除非如早前赤柱紅山半島僭建清拆,在社會輿論監督壓力之下,執法部門才會痛下決心。面對整個油尖旺、深水埗、觀塘等多個區域超過半個世紀的數百幢陳年舊樓,若言真個逐一嚴正執法,以現時的行政效率,估計得超過半個世紀。由此可知,對中央消除香港劏房的期望,當局迄今也不敢積極作出正面回應的因由。

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昨日針對華豐火災表示,當局對修訂旅館業條例持開放態度。但面對諸如超過60年樓齡的華豐大廈,單純規管其中約佔不足兩成樓面的旅館,就算是規管執法非常嚴格到位,但在其他劏房住戶拒不配合的情況下,又將如何能夠從整體全局改善居住環境與消防安全呢。

再考慮到本港已經商議近20年的垃圾徵費計劃,迄今仍在先行先試,還在爭議實行還是緩行,或是擱置,這其中的最大疑慮毫無疑問還是出在類似華豐大廈這樣的老舊殘破大廈上,況且華豐大廈不論如何,至少還徒具虛名地存在業主法團。那些迄今仍無業主法團,甚至連一道大廈門禁都沒有的無掩雞籠舊廈,人蛇混雜魚目混珠,蟑螂滿地爬,蚊蟲到處飛的惡劣環境,居住者尚且一日為三餐溫飽奔波勞累,讓他們循規蹈矩每月額外多付百多元垃圾費,豈不是異想天開。若果此類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全港性的垃圾徵費豈不是漏洞百出,又將如何建立一個全港全民性的文明衞生環保體系?

說易行難,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當局首先應該從修訂完善法制體系入手,盡快修訂現有的建築物條例、旅館業條例等相關法律,甚至積極考慮制定一個針對垃圾徵費涵蓋統管各物業的綜合性執法條例,比如強制大廈設立業主立案法團,並賦權法團規約甚至懲罰違規業主的權力,由業主法團嚴格保障本大廈的垃圾處理,確保能夠達致法例要求,讓當局規管業主法團,而不是具體到約束每一個市民個體。對於反對聲音最大的食肆,在給予適當的酌情寬免的同時,給予明確清晰的垃圾處理指引,亦可積極考慮給予相關清潔公司一定的津貼,減輕食肆酒樓的垃圾徵費壓力,協助其配合政府推行垃圾徵費。

總而言之,特區政府要克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施政弊端,堅持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既然已經立法推動垃圾徵費,且該計劃更是符合全球大勢的施政作為,亦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標誌,就應該排除萬難推動落去,在是否實行垃圾徵費的問題上,沒有遲疑猶豫,亦沒有做與不做的選項,只有按照預期與既定目標推進。至於其中所涉及的各種顧慮與擔憂,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先行先試,總結其中的經驗利弊,一定可以找到化解的有效方法。

佐敦火災引致的慘痛教訓足以令港人深思,也提示當局,依法施政有法必行,必須做到令行禁止,倘若執法不嚴、執法不力、執法不到位,或囿於執法程序而得過且過慢條斯理,就極易釀成悲劇。倘若如此,法例豈不是形同虛設。

當然,明白當局在具體執法過程中的種種不易為,而是並非不作為。為此,應積極考慮設立垃圾徵費的免責免罰過渡期,如在8月1日開始的垃圾徵費,先從宣傳教育引導教化勸誡開始,而不是一開始就強力執法,嚴懲不貸。讓市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培養其用者自付的社會心理,學會如何按照當局的指引處理垃圾,經過一定時間(可以是一季度也可以是半年)的熏陶教化,或許連隨意棄置垃圾的市民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好的習慣是靠時間養成的,羅馬城不是一天建起來的,畢竟,在一個高度文明的國際大都會,任誰都不希望被貼上另類垃圾蟲的標籤。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從佐敦火災看垃圾收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