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題 | 從「走塑」看環保如何真正落實 回收及教育應重於收費

【點新聞報道】塑膠產品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及大量使用,惟塑膠難以分解,長遠對環境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政府將於4月22日開始實施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相關法例,屆時餐廳將全面禁止提供及出售發泡膠餐具、膠飲管、攪拌棒、膠碟、膠食具(叉刀匙),酒店亦將禁止免費提供洗漱梳妝用品,如膠柄牙刷、塑膠包裝牙膏、浴帽等。由於相關產品被廣泛應用,聽上去政策似乎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但事實情況如何呢?點新聞記者日前走訪本港多區,了解塑膠使用情況和各界對「走塑」的意見。

政府將於4月22日開始實施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相關法例,圖為環保餐具。(點新聞圖片)

為何「走塑」?

本港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中,廢塑膠佔第二多,圖為膠袋和發泡膠等塑膠製品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塑膠是由聚合物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難以被分解,會在自然界中存在長達數年至數百年,對生態環境產生極大威脅。此外,生產塑膠製品過程中需要用到許多化學物質,洩露會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危害。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人類每年生產塑膠逾4億噸,其中上千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2022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海上漂浮垃圾、海灘垃圾、海底垃圾中,塑料類垃圾佔比逾80%。

內地近年全面加強塑膠污染治理工作,出台一系列「限塑令」「塑料污染治理意見」等文件,自2020年起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同時加大力度開發可降解塑膠。而鄰近的澳門亦已經禁止進口發泡膠和即棄塑膠餐具。資料顯示,2022年本港平均每日有15725公噸固體廢物棄置於堆填區,其中廢塑膠佔第二多,棄置量為每日2,369公噸。有見及此,立法會去年通過《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以加快「走塑」步伐。

因應環保理念得到日益重視,香港有不少餐廳很早已轉用非塑膠餐具,市面上也逐漸出現不同種類的環保飲筒,包括紙質、玻璃、不鏽鋼和竹製、矽膠等等,惟使用體驗方面,紙質遇水易變軟,玻璃和不鏽鋼飲筒清潔較麻煩,經營者亦需考慮部分環保材質的飲筒成本高,因此目前市面上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塑膠飲筒。

關於「走塑」的市民心聲

部分餐廳已針對相關政策做好準備包括逐步轉換替代餐具,圖為一間餐廳使用蔗飲筒。(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管制塑膠產品政策將分兩階段進行,其中在4月22日實施的首階段,主要管制即棄膠餐具,以及膠柄棉花棒、雨傘膠袋等。伴隨實施日期將至,市民近日對政策的關注度有明顯提升,包括部分餐廳已針對相關政策做好準備包括逐步轉換替代餐具,惟早前市面上出現因不了解政策細節而搶購棉花棒等情況。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支持推動「走塑」,指一般的塑膠產品難以分解,而4.22 走塑落實得成功,在不影響市民下政策對環保有非常大的幫助。他亦認為,今年有很多環保政策出台,4.22 走塑亦可測試市民對環保政策落實的反應,會密切留意實施過程中,能否平衡環保與對民生的影響,提醒政府落地時仍要靈活應變,讓市民更接受。

記者連日來走訪食肆及訪問市民,發現「走塑」首階段的政策普遍能夠被市民接受,且均同意措施有助減少塑膠產品的使用,長遠有助保護環境,但大家普遍關注替代品的質量和使用感,表明希望在不影響生活質素的前提下支持環保,不少人提出對替代餐具易爛的擔憂。另有市民擔憂「走塑」會增加食肆經營成本,而「羊毛出在羊身上」,進而無論堂食或外賣都需加價,在現時不太明朗的經濟環境下加重市民經濟負擔。

Stephanie表示,能夠接受首階段「走塑」措施,提出以膠袋收費為例,現時出街購物會自備環保袋,僅在偶爾臨時購物才會加錢購買購物袋,但都會進行再次使用。她指,平日外賣會在家吃,並不太需要一次性餐具,返工時亦會考慮自備一套餐具放在辦公室,使用後及時清潔亦不算麻煩。

Roger向記者表示,塑膠餐具收費有助減少因外賣而產生的塑膠垃圾,他亦會考慮減少使用塑膠餐具。針對過往的免費膠叉,Roger會帶回家保存,留待招待家中客人時可以使用,避免後續大量清洗的麻煩。

Chris亦表示,能夠接受「走塑」政策,指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環境,且政策有助切實減少塑膠產品的使用,他明白顧客和食肆經營者存在不同聲音,但相信大家會逐漸適應。

燒臘店老闆張先生已知曉「走塑」首階段將實施,已經購入環保餐具,直言成本較塑膠貴,對經營「百上加斤」,且早前購入大批膠叉和膠飲管會造成浪費,亦對如何處理感到無助。他亦指,不鏽鋼飲筒難以清洗,對食肆衞生產生麻煩,惟現在必須正逐步轉用環保餐具,坦言政府缺乏與業界溝通,令他對具體執行的細節感到迷茫。

劉國勳建議政府應針對環保政策持續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點新聞圖片)

劉國勳認為,法例即使不是「懲罰市民」,但市民仍關注對生活有很大影響,政府需要加多留意。針對實施後政府有半年適應期,政府應持續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讓市民明白政策不是帶來「麻煩」,亦不是「難為」商界,例如面對違規情況,政府應多以勸喻形式,讓商戶改正,同時亦應做好調查,持續了解對替代產品是否好用、價錢是否商戶可承擔,如有需要適時作調整,以免因推動環保導致小店生意難做。此外,他建議政府應加強推動「源頭減廢」,看到有商戶已採取外賣價錢,政府可考慮鼓勵食肆以自備餐具減1、2元,鼓勵市民減少使用一次性銷耗品。

垃圾成「沉疴痼疾」? 環保理念和回收應是重點

元朗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主席莊展銘。(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元朗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主席莊展銘過往在街市衞生黑點問題等做了大量工作,進而關注在推動環保政策落實的同時做好宣傳工作及與各界保持溝通。在「走塑」方面,莊展銘在與食肆和商舖接觸過程中了解到他們都是「一次過」進貨,但去年10月立法會通過《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至4月22日首階段實施僅有半年時間,食肆難以消化庫存,且本港塑膠產品供應商更是會提前大量進貨再供貨予食肆等,擔心一時間全面走塑反而會造成資源浪費。

此外,不少商舖均向他表示少有官員落區宣傳解釋政策,不明白當中的含義,坦言本港在推動環保政策實施過程中缺乏教育性,強調環保意識需要靠政府「落地」推動,現時坊間一些受政府資助的組織和團體會幫助政府宣傳,莊展銘認為政府需要加強對撥款和團體申請的監管,令團體能夠最有效充分利用政府資源及符合政府宣傳準則。

每日商販進貨而產生的大量發泡膠箱亟待妥善處理。(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他認為,今年「走塑」和垃圾徵費這兩大環保政策引起不小的反響,但認為推動環保理念離不開培養市民環保意識和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工作,而非一味以收費為誘因。以街市衞生黑點為例,莊展銘指出因應現時大部分的蔬果均需使用發泡膠箱進行保存,惟每日商販進貨而產生的大量發泡膠箱亟待妥善處理,儘管回收是最好的辦法,且據了解回收發泡膠箱的成本並不高昂,但本港能夠回收發泡膠箱的環保公司數量不多,導致大部分使用過的發泡膠箱仍難以處理,最終唯有運往堆填區。然而,發泡膠箱使用統一規格的體積會導致難以大量運輸,若現場夾碎,則在運輸沿途會飄起從而對環境造成更大破壞,可若任由發泡膠箱擺放在街上亦產生阻街問題,因此街市衞生黑點問題之所以成為沉疴痼疾,歸根結底是因回收困難和缺乏對市民回收和環保意識的培養。

莊展銘指,明白本港一系列環保政策的本意是希望鼓勵市民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及做好回收工作,但認為過程中香港仍需參考世界上推行環保和回收較為成功的國家和地區,例如自2016年以來世界上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德國,公民需要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政府每年會印發《垃圾分類說明》,挨家挨戶投遞至信箱,而「環境警察」亦會加強執法進行不定時抽查,令全民重視垃圾處理成為其成功的基礎。此外,在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回收系統的瑞士,儘管家庭和企業需為其生產的任何非回收垃圾買單以鼓勵公民進行回收利用,其針對金屬罐、燈泡、紙張和電子產品的回收設備在超市隨處可見,市民操作簡單方便的同時,回收物品亦利於統一運往回收點。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題 | 從「走塑」看環保如何真正落實 回收及教育應重於收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