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今日(4月30日)通過,最低工資將由現時「兩年一檢」,加密至「一年一檢」,並引入「可加不減」計算方程式,升幅將與本地經濟及通脹數據掛鈎。政府計劃新機制實施5至10年後檢討,首個按新檢討機制得出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將於2026年5月1日生效。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記者會上形容,今日是本港實行最低工資以來的里程碑事件,感謝最低工資委員會仔細審視建議,平衡各方所需,以新機制計算最低工資,有利香港經濟發展,僱員共享發展成果。
孫玉菡同意調整難免引起漣漪效應,惟新機制已顧及香港競爭力,如果留意勞動市場,普遍工作崗位的薪酬已超出最低工資。他又留意有報道提及$41.8,該數據是政府以2011年的$28最低工資,按新方程式計算而得出來的結果,若然依照舊制度,仍然是$40,兩者不能混淆。儘管2025年採用舊機制,委員會將會以40元,跟據新方程式計算,變相僱員提前於2025年,就能享有新機制帶來的裨益。

孫玉菡表示,新方程式提供重要機制確保基層員工,無論是遇上通縮或經濟下行,都不會工資過低。他認為,即使日後改為一年一檢,最低工資委員會也有存在必要性,如實務工作等。
最低工資委員會主席王沛詩大律師解釋,甲類消費者物價指數包含許多基層生活物品,確保基層員工薪酬能維持購買力,而經濟增長要比較十年平均走勢,亦是較合理的做法。她強調,委員會組成包括政府顧問、學者和勞資雙方代表,新計法是來之不易的共識。

被問到0.2的計法過低,王沛詩指,如果今年經濟增長比過往十年平均值超出2%,按0.2計算,只達到0.4,距離1的上限仍有段距離,相信有關設計已能夠囊括絕大多數情況。
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表示,方程式的設計已考慮經濟環境、僱主財力等因素,而且舊計法同新計法得出來的$40和$41.8相差無幾。他強調,最低工資只會影響本港勞動人口0.6%,約17000人,早前最低調整至$40,只增加1.8億的支出,在僱主的可接受範圍。

最低工資新方程式為「每年法定最低工資的調整幅度(%)=整體甲類消費物價通脹(下限為零)+『共享經濟繁榮』因素」。「共享經濟繁榮」因素為「(最近一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減最近十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趨勢增長率)x20%」 ,上限為1,下限為0。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