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推行垃圾收費政策近30年,並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實行減廢計劃,最終令整體廢物棄置量減少四成。不過,韓國近年在垃圾處理方面亦面對不少挑戰,首爾麻浦區區長曾公開表示,一般垃圾袋已淪為「萬用垃圾袋」,當中約80%是可回收垃圾。
香港特區政府正就垃圾收費推行「先行先試」計劃,收集不同數據再作部署。有本港環保組織表示,香港人口密度高,外國的環保措施在香港未必適用,若參考韓國經驗,不應只局限於「走塑」和垃圾收費,同時要留意減少廢物、加強重用回收,以及好好運用焚化爐,處理每日大量的都市垃圾。
韓國1995年開始實施垃圾按袋計量收費,按照垃圾投放量徵收處理費用,經過持續多年的社會教育和民眾慢慢適應,整體廢物棄置量對比當年已經減少四成。翻查資料顯示,2005年首爾市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量為11170噸,直至2016年回落至9608噸,但其後連續五年維持每天9500噸。
垃圾袋內80%屬可回收
不過,韓國的垃圾處理遇到不少問題。首爾麻浦區區長上月發表一篇文章,以「現收現付袋(垃圾收費袋)變成了『萬用垃圾袋』?」為題,指出部分垃圾袋內,只有20%的「真實」垃圾,近80%為可回收垃圾,諷刺垃圾收費淪為「萬用垃圾袋」,認為應加強教育環保意識。
在韓國的留學生梁同學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剛到韓國時連杯麵、食品包裝等物品應如何處置也不清楚,用了半年時間,仍然不完全了解垃圾分類,現時遇到不會分類的垃圾,會拿去學校的垃圾桶丟棄。
居韓六年的留學生黃同學租住弘大一間舊式民宿,月租近4000元人民幣(約4300港元),房租包含5萬韓圜(約287港元)的管理費及垃圾分類費,黃同學平均一周扔兩次垃圾,每次會將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放在同一個指定垃圾袋,但對於香港即將推行垃圾收費,曾經在香港居住的他感到疑惑:「香港樓宇很密集,全部(樓宇)一併實施,真的可行嗎?」
記者訪問多名在民宿居住的韓國人。有居民表示,一般居民經過多年的習慣,會將垃圾分類回收,但就算有人在垃圾袋混雜其他垃圾,一般難以發現,而且需要有人舉報,才會被罰款。
香港環保協進會行政總監邱榮光認為,韓國的垃圾收費推行近30年,至今仍有不足之處,香港要參考有關做法,需要循序漸進及很長時間適應,不宜操之過急,而且要先做好回收設施,加強市民教育及自律。
「外國的環保政策,應該全盤去看,不只限於垃圾收費,還有減少廢物,鼓勵回收重用。」邱榮光認為,參考韓國的環保措施經驗,不應只局限於「走塑」、垃圾收費,同時要留意減少廢物、重用回收,以及運用焚化爐處理垃圾。此外,很多國家已經實行『零堆填』,而是集中改用焚化爐的方法,既可避免堆填造成的土地浪費,也可以透過燃燒垃圾供電,轉廢為能。」
首爾現營運四個焚化爐
目前,首爾市營運四個焚化爐作資源回收,並與其他城市共享一個垃圾堆填區,垃圾填埋所產生的氣體則被用作發電,充分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至於本港,政府在石鼓洲旁興建焚燒設施I·PARK 1,最快2025年投入服務,屆時每日可處理3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屯門曾咀的焚化發電設施I·PARK 2園區,估計要在2030年代初才能啟用。
邱榮光指出,現代的焚化爐技術十分先進,對環境構成影響已經低於堆填,香港要加快步伐,興建更多焚化爐,配合資源回收,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終極之路。
廚餘怎定義?韓民眾也搞不清
「雞蛋殼是不是廚餘?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我問身邊的韓國朋友,他們都不知道。」韓國留學生黃同學說到,韓國市面上食物種類繁多,動物骨頭、螃蟹殼、榴槤殼等到底是不是廚餘一種,直至現時仍有疑問,可見廚餘分類在韓國普羅民眾仍然是一個極為頭痛的問題。
大公報記者到訪黃同學居所,見到雪櫃內的食品有些疑惑,內裏大部分以即食食品為主,包括雪糕、微波爐食物,至於蔬果、生果等原型食品種類少之又少。
只吃即食食品 「不敢製造廚餘」
一問之下,原來黃同學並非正在瘦身階段,而是避免製造廚餘,他直言「我覺得很麻煩,我一般都不製造這類垃圾(廚餘)。」
「不做就不會錯。」這一詞最適合形容黃同學的景況。黃同學說到,來韓定居六年,從未接觸過垃圾分類、廚餘定義等宣傳單張,房東亦未有詳細解說,如今相關做法亦是身邊朋友告知,「之前雞蛋殼我放在一般垃圾袋,我都不知道對不對,房東亦沒投訴,應該做對了吧?」
首爾與香港指定垃圾袋收費比較
(來源:大公報)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