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社協吊詭的劏房案例

文/鄭久慧

日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發布關於不適切居所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三成人居於劣質劏房,九成三受訪的劏房戶贊成取消劣質劏房,八成八要求政府先安置後取締。

然而,最令筆者揪心的是其中一個分享個案的雙非單親媽媽,她面容擔憂憔悴,為照顧孩子來港就學,現居於約30平方呎的唐樓劏房,屋內有滲水情況。她告訴記者,因空間太小,16歲大兒子須屈膝坐在床邊做功課,以致長期膝蓋痛,幼子患有唐氏綜合症,平日住在社署院舍,周末才回家。全家靠綜援過活,無法負擔比現時更貴的租金,擔心政府取締後,政府又無安置,他們會居無定所,希望政府關照劏房人士。社區組織協會亦指出,不少雙非、單非家庭或兩地婚姻家庭,由於父母均不符申請公屋資格,須等有本港永久居留權的子女年滿18歲,方可申請公屋,所以此類家庭較擔心取締劣質劏房時欠缺安置安排。

個案的邏輯吊詭之處

筆者一直欣賞社區組織協會為基層爭取權益,亦非常同情這位居所擠迫的單親媽媽。在筆者當年做九龍西立法會地區直選的選舉代理人時,沒少爬7、8層到深水埗唐樓劏房探訪,沒少為居民的苦況掉眼淚,深知30呎劏房就是一張床加個馬桶,跟監獄囚室也差不多了,住久了真會身心受創。但筆者希望指出這宗個案的邏輯吊詭之處,探討當社福提出倡議時,如何獲得社會支持。

第一,雙非媽媽留在香港,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兩子的教育。假設真的被取締了劏房,須遷往位於屯門寶田邨由政府提供的臨時收容中心,亦可申請入住同邨的中轉屋。那麼大兒子依然能在屯門的學校就學,小兒子依然可以居於社署院舍,這位媽媽依然可以申領同等金額的社會援助,完全與現狀沒有差別。臨時收容中心和中轉屋絕不止30呎,孩子不用再屈膝做功課,不是更好嗎?那麼,這位雙非媽媽透過社區組織協會希望申訴什麼呢?

第二,深水埗的劏房租金並不低,用30呎的同樣租金分分鐘可以在新界租到80呎的村屋。如果只是為了達成在港就學的唯一目標,元朗、上水、錦田沒有學校嗎?搬去新界北住大點,不好嗎?況且這位雙非媽媽本身沒有在市區就業的需求,那為什麼一定要住在深水埗呢?

第三,「要求政府安置」,到底是什麼安置呢?若是原區安置原區上樓,但是深水埗屬於市區公屋範圍,長年僅有少量供應,小單位更是嚴重缺乏,輪候冊上合資格的市區公屋申請人分分鐘要等7、8年,甚至10年,政府拿什麼安置你?如果說的是要求政府給租金津貼,搬去適切環境的劏房,但是納稅人可能會覺得,你為什麼不能搬去屯門那邊的中轉單位呢?不就是為了在港就學嗎?為什麼要拿我們的資源去補貼你的孩子在市區的深水埗就學呢?而且,現在內地教育非常完善,既然在香港這麼苦,孩子做功課都要折腰,累得腰酸背痛,何不回內地就學,不用蝸居斗室,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呢?

如果無法回答以上三點,這位雙非單親媽媽的個案,很難獲得港人的共鳴,更別提成功為她爭取什麼權益。

市區貴擠是因為就業教育機會多

一直以來,市區都是住得擠、住得貴,為何大量市民願意留在市區,無非兩個原因:就業和教育。市區工作機會多,薪酬更高,前景更好;市區校網好,下一代接受良好教育,能增加整個家庭的向上流動性。

深水埗屬於小學40校網,不乏多間著名的官立及資助小學。而屬於九龍第二網的深水埗區中學校網,坐擁多達16間英文中學(包括3間私立),遠勝各新界校網。所以假設雙非媽媽留在香港為了孩子教育,故此從名校較多的市區校網,遷到僅兩三間英文中學的新界西北校網,住所雖然改善了,但是卻未能達到接受香港優質教育的目標,所以不想搬去屯門寶田,這在邏輯上確實說得通。

如何扭轉輿論天秤爭取普羅支持?

故此,此類社福的基層調研,永遠不能只強調「單贏」,而是要想着怎麼「雙贏」,不但要站在基層這一邊,靠催人淚下的真人真事不停問政府能給你什麼,更重要的是,你能倡議什麼為整體港人製造益處,讓普羅大眾願意把社會資源投放在基層身上。

其實今年4月,關注安置政策連線就曾訪問105人,居於天台屋、工廈劏房或寮屋等不適切居所,近七成受訪者不願搬去屯門的臨時收容中心,擔心會影響工作或上學等,可見市區較好的教育就是把基層困在劏房的一大主因!

如果社區組織協會此類專門為基層發聲的組織,能倡議要求全港名校,不准原址重建,若想重建、想擴張,就必須搬去大西北和北部都會區,從半山、中西區、九龍塘這些尊貴名校網,搬去較差的偏遠校網,這樣就能為全港所有適齡學童謀福祉,那自然全港市民就會站在這些生活困頓、蝸居不人道住所的雙非媽媽這邊!

因為全港的媽媽一聽,這雙非媽媽太棒了!她在幫我們全港的母親解決老大難的校網問題啊!我不用再為孩子能考上著名的小學41校網,花兩三萬租住九龍塘單位,我住粉嶺上水也能享有良好教育機會!

如此一來,輿論的天秤馬上就會傾斜到雙非媽媽這邊來!你幫我,我自然也幫你!快快快!一起聲援這些不適切住所的雙非媽媽,一起想辦法幫她們發聲,幫她們爭取!到時就不會只有社區組織協會在叫,全港一半女性都會拉上自己老公,全家一起幫忙呼籲!

遺憾的是,筆者研究時政快廿年,從未聽過任何社福機構有這個論調!你們社工們敢不敢提?敢不敢站出來跟香港社會固化的利益藩籬做鬥爭?這位居港日子尚淺、忙着照料孩子的雙非媽媽,她未必有這麼深的社會覺悟,但社工們植根香港幾十年,不知道這深層次矛盾嗎?這深刻展現了社會工作者怎麼看待自身的使命,怎麼看待個案當事人的尊嚴,是賦予境況淒慘的雙非單親媽媽這個案更神聖的社會願景,讓她被社會尊重,被大眾認同,還是純粹只強調她的不幸,更任由個案存在明顯的謬誤,經不起邏輯的考證。

必須緊記,眼前總有更慘的人,社福的使命不是挖掘淒慘,而是終結淒慘!

莫再喚醒黃媒洗腦港人幾十年的黑暗記憶

順帶一提,最近熱爆全城的「何伯何太」出位忘年戀,在港媒全力渲染下,無疑喚醒港人對《蘋果日報》那些黃媒煲了幾十年的「老藕新聞」的記憶。《蘋果》從創刊第一日,就致力於抹黑內地,一竹篙打一船人地將「嫁給香港老翁的內地婦」,歸類為貪錢!若現在還能翻查《蘋果》舊聞,最少能找到數百上千宗類似的新聞。若再任由此類新聞發酵,任由社會偏見繼續加深,恐對兩地婚姻有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雙非問題十餘年前引發香港社會強烈反彈,當年因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產子,連本港孕婦都預約不到公立醫院的分娩檔期,社會輿論批判嚴苛,要求政府盡快解決,更有黃媒藉機大造文章,渲染未來可能出現雙非在港搶社會資源的情況!最近出現傳媒引述社區組織協會的言論,大字標題指雙非家庭不符公屋資格,須待子女18歲排隊上樓。細看報道內文,才解釋有不少雙非、單非家庭或兩地婚姻家庭,因父母均不符申請公屋資格,要等子女年滿18歲方可申請公屋。而臉書也出現個別帖子為「雙非家庭不符申請公屋資格」抱不平。拜託,就算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要申請公屋也是必須年滿18歲,這個規定從設公共房屋政策以來就存在,絕非針對雙非!從這角度報道新聞,是打算喚醒港人對雙非的負面記憶,延續黃媒洗腦港人的影響力嗎?

相關閱讀:

全港約三成劏房不符最低標準 居民憂取締欠安置

政府研就劏房居住環境設最低標準 測量師學會倡面積至少100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社協吊詭的劏房案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