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在香港,文化的舟楫正引領着一場精神的遠航。自今年起,特區政府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香港「全民閱讀日」,並在今年4月20日至28日舉辦首屆「香港悅讀周」,通過一系列多元閱讀活動,繪就城市文化生活美學圖景。作為全民閱讀推廣人、「香港閱讀+」顧問的香港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主席羅乃萱,見證了「香港悅讀周」從孕育、籌備,到執行、綻放的全過程。
「我自己對『香港閱讀周』很感動、很開心,也很滿意。」羅乃萱日前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點新聞專訪時表示,「悅讀周」的成功舉辦得益於多方合作及精心策劃,包括場地選擇、活動設計及廣泛宣傳等。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閱讀的魅力,讓閱讀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麼多人能夠聯手一起推廣閱讀,是我期待已久的一件盛事。」

書香築夢 城市因閱讀而美
正如羅乃萱所言,「香港悅讀周」仿若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廣泛回響,獲得出版社、圖書館、「創意香港」及多間本地媒體等眾多志同道合者的大力支持,共同烹飪了一場閱讀的盛宴。據統計,該活動還吸引了超350所學校參與,在香港多區共舉行200多場線上線下活動,不僅促進了文化與創意的跨界融合,也為香港的文化生活增添新鮮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悅讀周」期間,在沙田新城市廣場矗立的巨型立體書裝置成為焦點,吸引無數市民,尤其是家長與孩子的注意,親子徜徉書海,盡享深度閱讀的樂趣。悅讀的快樂在城市肌理中蔓延,於市民心田中生長。「舉辦這個活動得到很多回響,埋藏在香港城市裏,學校、家長、民眾心中的『種子』,這次突然間萌芽了。」羅乃萱說。
「香港悅讀周」通過搭建跨行業合作平台,打造沉浸式、多元化閱讀體驗,讓閱讀超越傳統界限,將閱讀的火種播撒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激活了城市的文化脈動,展現了香港獨有的書香氣息與文化底蘊。
啟智養心 書與讀者靈魂對話
羅乃萱視閱讀為生命之「呼吸」,她回憶道:「小時候媽媽不給我買玩具,唯一的陪伴就是書。開始不懂,後來慢慢發現書的『萬能』,我可以放心地和書『對話』,它會幫我解答疑惑而且從不會揭露私隱。」古人云:「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誠然如此。
「閱讀應該是全民的」,羅乃萱對此深信不疑。香港公共圖書館為方便讀者,提升個人借書限額,是城市對深耕閱讀文化的一項舉措。作為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一員,她也希望吸引更多人進入圖書館享受閱讀,同時,也積極支持各界合作推廣閱讀風氣。為了吸引青少年讀者,公共圖書館積極推廣「月月讀書樂」月會活動,亦舉辦「俠義無雙——我最喜歡的武俠小說人物徵文活動」,青少年踴躍參與其中。羅乃萱亦參與「香港悅讀周」與電台合作的「一分鐘閱讀」廣播節目,將閱讀的熱忱延續下去,播撒閱讀的種子。
作為一名愛書之人,又是資深親子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羅乃萱會推薦什麼親子閱讀書目呢?
「很多人說這一代年輕人是『玻璃心』,很脆弱,不堪一擊。」羅乃萱推薦年輕人和家長們看看《告別玻璃心的13件事》,「它會幫助你告別玻璃心,不要放棄自己的主導權,不要害怕改變,不要在意無法掌握的事情。」另一本《孩子行為翻譯機》是她近期案頭書目,其中有很多有趣和貼地的提醒,讓家長理解孩子「唱反調」行為的背後邏輯。
投其所好 開拓閱讀無限樂趣
羅乃萱自己也寫作出版了不少親子作品,其中《阿媽這杯茶》是新作。提起這本書,她最想推薦的,是封面及插圖作者——一位最初跟她學習寫作的年輕女孩張子蕎。「這是我和年輕人合作的書,她看了我的文章,憑感覺畫出來。」羅乃萱對此非常開心——看到有藝術潛能的年輕人,能合作並各自發揮所長,是一件樂事。

「這本《五感識香港》,裏面有香港的電車、菠蘿包,是香港特色,從衣食住行透過繪本讓更多人認識香港。」從電車到建築,從美食到日常,羅乃萱認為,現在有很多題材可以說好香港故事。她提倡利用圖書「無限」空間講述香港豐富多彩的故事,吸引更多人探索香港的深層次魅力。
在推廣全民閱讀的過程中,羅乃萱深切體會到喚醒讀者閱讀熱情,投其所好至關重要。她主張順應個體偏好來培養閱讀習慣。羅乃萱舉例,類似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音樂劇《音樂之聲》這樣的作品,充當了連接不同媒介的紐帶,通過視聽雙重感官的沉浸體驗,激發觀眾好奇心,令他們願意深入探索歷史幽徑、文化內涵與情感深處,從而按圖索驥,尋找相關書籍延伸閱讀。面對有聲書、播客等新興媒介的興起,閱讀形態雖變,其啟智養心的核心價值恒久不變,而且愈發璀璨。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權世平、馮書朋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