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論|中國女排逆境出線 「女排精神」於香港亦有現實意義

文/蔣湖

昨晚(16日),2024世界女排聯賽香港分站賽上演收官戰。中國女排3比0擊敗波蘭女排,以4戰全勝的成績,結束香港站比賽,並以9勝3負的總戰績進入總決賽,連續第11次獲得奧運會參賽資格。

這場圍繞巴黎奧運資格的爭奪戰,堪稱起伏跌宕、扣人心懸。還在去年,中國女排主場出戰奧運資格賽,卻連續不敵加拿大隊、荷蘭隊、多米尼加隊,未能直接晉級巴黎,只能背水一戰,必須通過2024世界女排聯賽的比賽成績,盡量取得更好的世界排名。

在世聯賽巴西站,中國女排有贏有輸,先是先聲奪人、高調擊敗美國和塞爾維亞,又在對陣加拿大女排時敗北。而在接下來的澳門站中,中國女排先後不敵日本和意大利女排,丟掉了亞洲第一的寶座。華山只剩一條路,接下來必須取勝。

結果,在香港站的四場比賽中,中國女排接連擊敗德國、保加利亞、土耳其、波蘭。特別是與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土耳其女排的對決,成為中國女排最關鍵的天山王之戰。由於絕對主力朱婷輪休,中國女排繼續在主攻位置演練新搭檔。新銳吳夢潔表現出色,暌違國際賽場多年的張常寧則成為上演超級逆轉的關鍵人物。中國女排由此贏得近年來最酣暢淋漓的一場大逆轉,讓土耳其跌下世界第一位置。

而在香港站的第三場擊敗保加利亞女排後,由於奧運資格的競爭者日本女排和荷蘭女排相繼「翻車」,中國女排提前拿到奧運會門票。此外,因日本女排不敵加拿大女排,中國女排重返亞洲第一位置。

其實,對一支中國體育界的常勝將軍來說,亞洲第一的成績並不值得誇耀。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女排已拿到十次世界大賽冠軍,是世界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三大最具觀賞性集體運動項目中,中國表現最傑出的項目。說來令球迷心碎,中國男足迄今還在為衝出亞洲苦苦而戰。上周,中國男足因新加坡足球隊僅以一球小負泰國,而意外進入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18強。那位表現出色的新加坡男足守門員因此別遇奇緣,據說他業餘幫忙的家族餐廳,最近迎來很多在新加坡生活的華人就餐。

因此,本次香港站的比賽,真正讓公眾驚喜的,並非是四場勝利,而是中國女排在危機中重新燃起的「女排精神」。因為種種原因,被中國民眾一直特別青睞的女子排球項目,近年來正處於新人青黃不接、成績起起伏伏的痛苦轉型期,上一次中國女排獲得世界冠軍,還是5年前,郎平主教練率領球隊在2019年女排世界盃上奪冠。而這次中國女排在低谷期的昂揚奮起,表現出了一種讓人振奮的精神狀態,正如主教練蔡斌所言:「我們會被壓制,會被抑制,但不能被壓垮。」

所謂「女排精神」,對香港年輕一代也許很陌生,但對內地民眾來說,卻是一個老中青三代人都熟悉的專有名詞,一個有如香港人人會唱的《獅子山下》、承載着眾多同時代人美好回想的集體記憶。一提到這個詞,自然讓人想起1980年代那個百廢待興、但又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開放時代。

「女排精神」的出現,看似偶然,今天看也有必然性。它是以第一位代表女排奪冠的主教練袁偉民、有「鐵榔頭」美譽的第一位傑出扣籃手郎平等為代表的幾代排球人,幾經磨難、不斷探索、共同締造的結晶:

最早是1981年袁偉民率隊首奪世界冠軍、開啟5連冠,到2019年郎平率隊第10次奪冠,每一次奪冠歷程都不盡相同,期間有5連冠的水到渠成,亦有雅典奧運會上的驚天逆轉,這10冠王在中國三大球項目中成績最好,放眼世界體壇也不多見。期間獲益於舉國體制下的刻苦訓練體制,經由大眾傳播開啟後電視廣播實時直播、運動員逐漸成為明星這一歷史舞台的托舉,從而演繹得大開大合、酣暢淋漓,成為公眾的時代記憶。

不過,時勢造英雄,「女排精神」的出現,也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終於開啟國門的整體時代背景下,在被禁閉了30年後,國人固然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但也或有失落,擔心技不如人。因此,這群一次次飛身魚躍撲救、高高跳起強力扣球,然後一次次擊敗各國強手舉起冠軍獎杯的普通中國女孩,也自然升華為中國奮發自強的象徵,「女排精神」從一開始就溢出了體育競技範圍,對中國各個領域工作者起到了激勵、感召和推動作用。「女排精神」不僅被幾代運動員視為刻苦奮鬥的座右銘,也契合了時代氛圍,升華為一個中國人奮發努力風貌的代名詞,一種新時代特別呼喚的精神象徵。

「女排精神」的準確內涵,現在已被定義為:「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拚搏、永不言敗。」在郎平看來,「女排精神」不是只贏得冠軍,而是明知難贏,也竭盡全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團隊精神,踏踏實實,做好工作」。女排國手張常寧則認為,新時代的「女排精神」是:哪怕只剩1%的機會,也要100%地努力。

今天看來,「女排精神」遠未過時,仍然散發出強烈的時代氣息,對中國的各行各業、各個領域,也包括香港,仍然有其積極的現實參照意義。

「祖國至上」,香港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部分,中國好,香港就好,確定「祖國至上」的文化思維,在香港絕不該是空話。「團結協作」,在香港特殊的歷史、地理、文化語境下,香港的未來發展,更需要社會各方攜手共渡,「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獅子山下》的歌詞意境,在今日仍有餘響共鳴。

「頑強拚搏、永不言敗」,可以是每個人的座右銘,人生有起伏,高峰與低谷,無論處在何種境地,都應該心存希望,努力工作;也該是每個地區、城市的發展指南,每個經濟體都有其特點個性,優勢缺陷,但都該博盡全力,發展經濟。以色列其實是一個沒有任何稀缺資源、境內多山地沙漠、連淡水都缺乏的小國,但卻成了擁有除美國之外最多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能大量出口蔬菜等農產品、擁有眾多高科技專利的「流着奶與蜜之地」。

回到本文主題,是想向本港讀者介紹何謂「女排精神」,以及「女排精神」在香港亦有落地發芽的實際功效。其實五年前,香港導演陳可辛就拍過一部表現中國女排這四十年歷史發展的電影,原名就叫《中國女排》,後來改名為或更有表現力的《奪冠》上映。電影本身有特點,是內地少見的體育競技電影,亦請了大明星鞏俐擔綱主演郎平,可惜正好趕上疫情,由春節檔一拖再拖,最後終於上映,上座率自然可想而知。行文至此,筆者突有奇想,如果製片方和特區政府早有預案,在此次中國女排香港站前來港上映,藉此女排大勝之際,應該別有效果。這會不會也是一種「團結協作」的創新形式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論|中國女排逆境出線 「女排精神」於香港亦有現實意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