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北路梆子傳統劇目《雙官誥》來港首演 打動中外老少觀眾

【點新聞報道】首屆「中華文化節」昨日(23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舉辦「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透過忻州文化研究院的山西北路梆子傳統劇目《雙官誥》,讓長者及學生免費欣賞中國地方戲曲的藝術風格。

梆子為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而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具300多年歷史,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唱腔高亢激越,劇目多取材自歷史演義和古典小說,民間色彩濃厚,語言通俗易懂,深具地方特色。

《雙官誥》講述的是薛子岳在鎮江行醫時被誤傳客死異鄉,家僕薛保千里搬屍回鄉安葬。薛妻張氏、劉氏先後改嫁,拋下孤兒英哥,由薛保和薛家丫鬟王春娥靠織布撫養成人。英哥在學時被譏笑為無母之子,於是不肯勤學。春娥苦心教訓,但英哥冥頑不靈,致令她盛怒下把織布機的機頭打斷。後經春娥和薛保再三勸導,英哥終悔醒,並發奮苦讀,終得中狀元。薛子岳亦於多年後取得功名回家,覓子尋妻。得知春娥盡節撫幼,薛子岳愛其賢良淑德,遂娶春娥為妻,春娥終獲父子雙官誥,傳為佳話。

《教子》一幕,展現含辛茹苦、忍辱負重的「三娘」王春娥,令人感動。(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劇目打動中外老少觀眾 宣揚傳統美德

北路梆子有行內術語謂:「男怕《斬子》,女怕《教子》」,足見《教子》的青衣角色在北路梆子傳統中,被公認為最具挑戰性行當之一。《雙官誥》中《教子》一幕,演員為觀眾展現含辛茹苦、忍辱負重的「三娘」王春娥,酣暢與清新悅耳的獨特唱腔、做功,在發揮北路梆子傳統慷慨激昂的唱腔的同時,糅合深沉柔美的聲調,透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及生動鮮活的戲曲語言,宣揚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美德,以賢慧善良、寬厚仁義、刻苦誠信打動觀眾。

忻州文化研究院的山西北路梆子傳統劇目《雙官誥》。(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觀眾唐先生表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蘊含內地文化,今天是第一次看,希望日後有更多內地優秀文化來香港。

城大學生Wendy表示,坐在前排能將演員的表情變化都一覽無餘,又表示《雙官誥》故事感人,令她想起父母的不易,使她深受感動。Wendy亦坦言之前從未想過能看得懂,但今日過後會與大家分享今次良好體驗。

來自巴基斯坦的Ria同樣是首次觀看中國戲曲表演,服裝、戲曲、歌唱等令人賞心悅目,她雖然不懂中文,但演員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都有助她理解戲曲的內容,又指演出中所展現的所有中國傳統工藝都非常有趣。

演員盼分享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予港人

今次是忻州文化研究院首度來港為「中華文化節」獻演,分別由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北路梆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仲義以及梅花獎和文華獎得主成鳳英擔綱演出。記者於表演後採訪三位主演,了解他們對香港的印象。

主演成鳳英(左)和賈粉桃(右)。(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演員賈粉桃(飾演王春娥)表示,今次是第一次來香港演出,感受到觀眾的熱情和認真,進一步激發出她在台上表演的熱情,令她非常激動,又指來到香港表演,希望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分享給香港市民,讓北路梆子傳播更遠,讓更多人了解。

成鳳英在劇中飾演薛英哥,她表示中國戲曲的美學品格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其他表演藝術門類難以比擬的。中國戲曲需要從小練功,講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是無數前輩經過千錘百煉反覆實踐總結出來的一套表演技能。演員在舞台上要刻畫人物,以塑造人物為宗旨,特別是情和技的結合,以技生情,塑造人物,是中國戲曲博大精深之處。

扮演薛保的楊仲義表示,雖然是配演,但這一角色非常重要,傳遞了中華民族向善向上的傳統美德。《雙官誥》雖是老戲,經過創新,將「三娘」還原成丫鬟,忠於東家,含辛茹苦撫養棄嬰並培養成人,後又要回歸鄉野,展現王春娥不追逐富貴名利的人性之美,是中國戲曲永恒的主題,即弘揚真善美。楊仲義續指,演出辛苦,但香港的接待工作非常到位,「工作效率出乎意料」,觀眾也十分文明和有文化,強調「地方戲」要更多地走出來,要接受大城市觀眾的檢驗和洗禮,也要讓大家了解中國戲曲的各個劇種和各具特色、不同風格的表演藝術和唱腔藝術,讓中華藝術走的更遠。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相關報道:

中華文化節|多彩華藝嘉年華啟動 楊潤雄盼拉近大眾與文藝距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北路梆子傳統劇目《雙官誥》來港首演 打動中外老少觀眾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