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全港750萬人的「垃圾收費」計劃在上屆政府通過條例草案,今屆政府在實施日期上一波三折,《大公報》以多個系列專題報道,包括遠赴韓國、日本了解當地處理垃圾實況,以及大公報fb問卷調查等,其中於5月21日《大公報》刊登民調結果,反映大部分市民不支持垃圾收費,政府在當天宣布決定暫緩計劃。
「非常多謝《大公報》做了好詳細的報道,很多資料我都是從報章去探索,多謝《大公報》深入的報道。」政府果斷叫停垃圾收費計劃背後,除了透過傳媒了解民意,李家超亦親身走進社區了解市民及業界訴求。
李家超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他決定暫緩垃圾收費的原因之一,是親身感受到前線清潔工受到計劃的負面影響。在五一勞動節當天,李家超到訪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計劃試點之一的柴灣連翠邨,走進垃圾房了解清潔工在試行計劃後工作量倍增,更甚的是清潔工有可能觸犯垃圾收費的相關條例而被罰款及檢控。
難透過懲罰改變生活習慣
李家超指出,整個垃圾收費的法律設置有兩點問題,其中一點就是懲罰的對象:「我親身落去了解,清潔工真是未停過(工作),跟我傾談時全身(汗)濕,好辛苦,他在處理垃圾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垃圾收費而被罰。在原先的垃圾收費計劃,等同好多人呃錢、電騙,你去追究重罰騙徒是對的,但沒理由罰銀行,所以在過程中是否有些方面需優化?」李家超續指出,整體措施以懲罰為主導,以懲罰方法去改變市民多年的生活習慣是困難的,應因地制宜,符合香港實際情況處理好相關計劃:「外國可能好成功的政策,是因為整個環境配套、教育,長時間去醞釀建立出來;如果香港未有這個條件,便要考慮怎樣把同一環保概念用可行的方法去達成。」
他表示,自上任後,環境生態局加大力度增設廚餘收集設施,由零開始為200條屋邨增設廚餘機,增設更多非家居的廚餘收集點,但發現市民回收意識並不全面,基礎不完全配合:「就算現在我們決定暫緩垃圾收費,我們仍計劃一年內倍數地增加不同配套資源。」李家超重申,暫緩垃圾收費不代表環保工作止而不行,目前要加強教育、增設回收配套,令分類回收成為市民的生活習慣。
推民生措施須聽意見
超過七至八成市民不認同垃圾收費計劃,李家超形容聲音很響亮,「我覺得要了解市民不認同的原因是重要的,等同醫病一樣,發燒只開退燒藥不行,還要了解是否有暗病、病毒入侵等,要對症根治。好多講配套不足,理念不接受,推動環保回收要從不同層面,用不同模式,青年人可從教育入手,但對已50多歲人士,要改變其生活習慣就不能只從教育入手。」
至於若再有關切民生的措施推出時,是否要優化諮詢?李家超表示,聽意見很重要,更要聽多層意見,分析了解意見背後的原因更加重要:「好多時我們只收到第一層意見,現在我們有很好的地區治理體系,18區的區議員、關愛隊、民政事務處經常與市民接觸,亦多謝大公文匯及其他傳媒溝通,從這些方方面面,政府更能聽到不認同垃圾收費的原因。」
站穩腳步拚經濟 不受外力抹黑影響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今年3月23日刊憲生效。李家超表示,苦等26年8個月又19日後,特區終於完成23條本地立法工作,這是「里程碑成果」,香港從此可以全力拚經濟謀發展,並已取得優秀成績。然而,有一些外國勢力頻密抹黑及唱衰香港。李家超認為,部分美西方國家忌憚中國和平發展,擔心中國的強大會損害自己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出於政治目的攻擊中國和特區政府,香港近年來受到不同方面的攻擊,正是一系列攻擊計劃的一部分。但特區政府不會理會這些政治攻擊,而是會站穩自己的腳步,抬高望遠,開創新天地,但對於不真實、不合理的攻擊也要堅決反駁。
說好香港故事 務實應對攻擊
維護國安條例生效後,個別西方所謂專家屢屢抹黑香港,李家超指出,香港現時的國家安全風險主要來自海外,外國可能基於政治理由針對中國,進而影響香港,而這些國家很多時會透過代理人,進行危害別國安全的行為,通常具有迷惑性。「我們不可以將抹黑視為個別攻擊,而是一系列計劃的一部分,當我們認清這一點後,就要務實處理,既要擁有主導權應對攻擊,另一方面也要向外界釋放香港的優勢,讓大家知道香港的優勢、機遇、吸引力、競爭力在哪裏。」
李家超強調,對於西方國家的攻擊,香港不能被它們牽着走,同時要開創新天地、新領域,結交新的夥伴。「東盟國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國是香港主要的貿易夥伴,貨物貿易佔香港貿易總額超過70%。在開拓新市場方面,我曾經訪問中東,大家都有互相奔赴的意願。這種關係不單是政府同政府,企業同企業之間亦是如此。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亞等都是值得開拓的地方。」
「我會用好每一次外訪機會,向過去沒有重點推廣的市場宣傳香港。」今年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在秘魯舉行,李家超表示,自己不僅會與其他官員參加,亦會邀請30餘位不同領域的領袖一同前往,拓展民間溝通。「香港許多成功人士擁有自己的網絡,他們不僅是超級聯繫人,更是超級增值人,可以令雙向奔赴持續。」
李家超說,世界並非被一兩個國家壟斷,人民福祉也並不是政治鬥爭得來的,而是經濟活動、人民往來、商業機遇等。如果一味進行民粹及政治鬥爭,最終會失去生活在這裏的人的信心。因此,香港不會理會來自其他國家的政治攻擊,而是會站穩自己的腳步,抬高望遠,開創新天地,但對於不真實不合理的,也要堅決反駁。
目前,特區正積極爭取加入RCEP,被問及進度時,李家超介紹RCEP成員國尚在討論新成員加入程序,一旦工作完成,便可就具體細節進行商討,香港已準備好。目前東盟10個成員國都是RCEP成員,他們都非常支持香港的加入,中央政府亦曾呼籲,希望其他成員國支持香港加入。他希望RCEP各成員國從務實合作、共創經濟利益的角度處理香港的申請。「我會努力將香港的經濟價值、經濟增值能力展現給大家。」
善用國際化優勢 打造「留學品牌」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目標,香港有五間大學名列全球百強,在影響力、科技創新等方面,特別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獲多份國際報告認同,「國際化有三方面,第一教職員的國際化,第二學生的國際化,第三共融理念的國際化,歐美學生、一些新興市場如『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東盟國家學生等,我們都無任歡迎。」李家超指出,香港有優勢打造「留學品牌」。
八大非本地生限額倍增
2024/25學年起,八間資助大學非本地學生限額將由現時20%倍增至40%;政府去年向「政府獎學基金」額外注資10億元,以將「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增至150個,全額資助「一帶一路」地區的學生來港修讀學士學位及研究院課程。「一帶一路獎學金」推出至今,已惠及超過430名來自3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
李家超表示,高等教育是需要共同發展,尤其歡迎東盟國家,「因為我們都是鄰居,在文化、認知等方面,大家更容易融合在一起,我們的發展空間除自身質量提升,還要將領域提升,即是走出去。」八間資助大學的校長已組成校長會,持續加大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而教育局局長早前率團出席美洲教育者年會暨教育展、2024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推廣香港高等教育的優勢,「要推動走出去舉辦展覽,讓當地學生了解香港高等教育是全開放、擁抱所有學生的地方。」
李家超指某些國家針對如內地留學生,香港則歡迎他們來港留學。「我們希望吸引多元人才包括內地生,我們是歡迎他們來港留學,甚至來港做博士研究,我們在這方面起步沒多久,所以開拓空間和潛力都比任何地方大。」而政府的教育經費足夠應付,可提供獎學金、助學金,與海外相比,香港在留學方面有競爭力。
然而,西方的政治壓力不斷壓迫本港的海外非常任法官,對於西方的政治圖謀會否影響香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李家超認為香港包容性強,外地學者來港都會知道香港沒有歧視成分,也知道香港教育不會政治化,「這是香港的吸引力,我們都會保護外地科研人才不受政治影響。」
透過音樂電影劇集 培養愛國情懷
談及愛國主義教育,李家超指出,愛國主義教育分為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其中感性教育形式多樣,且更為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會將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繼續推動下去,如總體國家安全觀及所涉及的20個重點領域、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內容等。但感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更為重要,因為感性教育將培養的自覺性,令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比如歌曲,我們在唱歌的時候會把個人情感融入到歌詞中。」李家超提及《我是中國人》的歌詞:「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八年艱苦的抗戰,證實我堅毅的民族,到最後的關頭,絕不輕言戰鬥,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他說,這首歌令他聯想到抗日戰爭時情況,傳遞出作為中國人保家衛國的信念。
李家超認為,除了音樂,電影、電視劇等也是感性推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他笑着說,自己非常喜歡看內地間諜題材的電視劇,「煲劇煲到唔瞓」。他說,香港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可以在這一方面嘗試推廣。
李家超還表示,參觀歷史建築同樣可以培養愛國主義教育,如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北京圓明園遺址時,現場的景象會令人回想起昔日中國的屈辱歲月,令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感性教育更為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來源:大公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