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病,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在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香港華裔人口中,約有3%在當時受抑鬱症困擾。而在患病率上,根據上述調查顯示,女性與男性的抑鬱發作比例約為1.6:1,這也意味着女性群體擁有遠高於男性的抑鬱概率。
生育是多數女性一生中要面對的大事。從懷孕那刻起,女性的生理與心理都將不可避免地承擔生理與心理的雙重變化,這也就導致懷孕期間成為女性患「產後抑鬱」的高發時段。根據研究發現,現實中,有近40%至80%的產後婦女會出現產低落情緒的症狀,近13%至19%的產後婦女會患有產後抑鬱。甚至,有約0.1%至0.5%的婦女會患上產後精神病,出現包括幻聽、有被害的妄想和自殘或傷害嬰兒的念頭。因此,了解及干預產後抑鬱是有必要的。
產後抑鬱有哪些特征?
抑鬱總是有跡可循的,其主要特徵主要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對平時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和思想變得負面等。這些徵狀會影響患者的生活,例如工作、學業和社交等,嚴重時更可能會有自殺的風險。如果你發現孕婦在大部分時間擁有以下症狀,就要考慮其是否已經產生抑鬱情緒,並去見醫干預治療:
♢ 過分焦慮、煩躁不安。
♢ 情緒低落,例如感到沮喪、憂愁,無故哭泣或欲哭無淚。
♢ 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 (甚至對孩子也失去興趣)。
♢ 食慾不振,體重在短時間內有大幅變化。
♢ 睡眠不佳,如持續失眠或早醒。
♢ 經常感到疲倦及缺乏活力。
♢ 難以集中精神及作出決定。
♢ 自責內疚,感到一無是處和絕望。
導致產後抑鬱的主要風險因素有哪些?
根據研究,目前產後抑鬱的成因暫不明晰,研究顯示以下各樣因素都可能會增加婦女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
♢ 臨床因素:曾患精神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或有家族病史;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如產後性激素驟降;產前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
♢ 心理社交因素:性格上較容易焦慮;缺乏社交支援;伴侶、婆媳關係欠佳;家庭暴力;經濟困難;經歷生活壓力事件。
♢ 與懷孕、生產及嬰兒相關的因素:曾經流產、難以懷孕;意外懷孕或對懷孕感到矛盾;分娩前後出現併發症;緊急剖腹分娩;嬰兒患有嚴重先天性疾病或早產。
產前亦有機會出現情緒困擾?
懷孕為許多人帶來興奮和期待,在這個階段,媽媽們往往會經曆情緒和生理的大幅波動。因此,抑鬱不僅在產後容易出現,產前也是有機會出現的。
懷孕期間,媽媽們還會經歷身體的變化或不適。有些媽媽會擔心胎兒的發展、擔心分娩過程的痛楚以及日後照顧嬰兒的安排等等。在懷孕階段,自尊感、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以及社交支援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媽媽們的情緒。因此,媽媽在產前不同階段也有可能會出現焦慮、徬徨、煩躁等情緒,需要多加留意。
為什麼產前產後的情緒健康很重要?
婦女若在產前或產後出現情緒問題,影響到的不僅僅是她們個人,還會對與伴侶的關係、孩子的成長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 在懷孕期間,如果媽媽患上抑鬱,胎兒流產或早產的機會可能會較高。
♢ 孕婦孕期若出現明顯抑鬱或焦慮的情況,孕後將有高概率出現產後抑鬱,到時嬰兒也會有較多情緒和行為問題。
♢ 產後抑鬱會影響媽媽養育嬰兒的能力,並對嬰兒的身體健康、心智成長和行為情緒發展帶來潛在的影響。
♢ 若媽媽出現產後抑鬱,配偶亦有較大機會受情緒困擾。
如何預防產前產後抑鬱?
♢ 懷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安排,包括財務及心理方面等。
♢ 減少巨大的生活轉變,如轉工作、搬家。若不能避免,也宜按其重要性及緩急先後次序作出安排。
♢ 接納身體狀況或能力上的限制,避免過勞。
♢ 對養兒育女抱切合實際的期望,有助適應產後的生活。
♢ 透過參加社區志願機構所舉辦的相關講座及工作坊,學習更多有關懷孕、分娩和照顧嬰兒的知識。
♢ 與伴侶及其他家庭成員保持良好的溝通,促進了解,在育兒方法上尋求共識,互相支持。
♢ 與其他家長溝通和分享經驗,建立支援網絡。
♢ 確保有充足的休息,例如可以安排合適的人選在產後幫忙料理家務和照顧嬰兒等。
♢ 按自己喜好抽時間進行休閒活動,例如散步、鬆弛練習或聯絡朋友。
♢ 保持健康飲食,不吸煙及避免飲用含酒精的飲品。
♢ 多點欣賞自己的付出。
輔導服務及相關熱線:
醫院管理局24小時精神科熱線:2466 7350
社會福利署24小時熱線:2343 2255
生命熱線:2382 0000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24小時資訊熱線:2112 9900
衞生署母乳餵哺熱線:3618 7450
衞生署健康教育專線:2833 0111
參考網頁: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www.fhs.gov.hk
基層醫療指南:www.pcdirectory.gov.hk
(點新聞記者綜合衞生署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