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深中通道今日(30日)正式開通,港人搭乘快線只需1個多小時就能來到中山市,未來假期出行又多了一個好去處。中山市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近期賣座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的男主角古天樂、百米破10秒的亞洲飛人蘇炳添也都是籍貫中山人。在歷史與文化的熏陶下,作為嶺南之地,中山自然也少不了美食。
中山十大傳統名菜
一、石岐乳鴿(紅燒)
石岐鴿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優良鴿種與中山本地鴿種雜交後孵育出來的一種鴿子。因產自石岐一帶,故稱「石岐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中山不少酒家都有製作石岐鴿,最著名的是紅燒石岐乳鴿,以皮脆味鮮、肉嫩多汁、骨軟甘香而聞名遐邇。
二、中山脆肉鯇(一魚六味)
中山脆肉鯇,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由於其獨特的養殖環境和技術,脆肉鯇肉質結實、清爽、脆口,耐煮不爛、且肉味清香可口。現在小欖鎮的東升片區,分布着大規模的脆肉鯇養殖場,每年還會舉辦脆肉鯇美食節。脆肉鯇有一種非常經典的吃法叫做「一魚六味」,魚片、魚丸、韭黃魚蓉打火鍋、魚腩豉油蒸、魚骨炸、魚頭魚尾燜。在中山各大酒樓餐廳,乃至廣東以外的粵菜餐廳,脆肉鯇已成為中山菜的經典代表。
三、小欖炸魚球
小欖炸魚球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菜,起源於明代小欖山,由一群自北南下的難民傳授下來。廚師以鯪魚凈肉,配以調料等,將其攪拌至起膠,擠成球狀,入油炸之。炸至金黃色,便可上碟。食用時,還可配蜆蚧汁,味道更加獨特。傳統的小欖炸魚球在碟邊會以食用菊花和生菜絲鋪成圖案裝飾,因此又名菊花炸魚球。
四、沙溪扣肉
沙溪扣肉是「隆都三寶」其中之一。沙溪扣肉作為沙溪傳統名萊,扣肉肥而不膩,酥而不滯,化而不粘,是本地人最喜歡的「菜王」。其選料以偏肥一點的「五花腩」為首選。每件肉夾一塊粉葛或香芋,排好上缽再隔水燉上約一小時才能出菜。扣肉濃郁甘香,被隆都人視為宴席「必食」。
五、南朗橫門水蟹(清蒸)
中山橫門臨近大海,水產品豐富,其中橫門水蟹清淡清甜,肉質嫩滑,蟹膏香軟,在中山乃至全省均有口皆碑。它個頭不大,可用陶缽盛之,廚師在水蟹底下放些白菜絲和白蘿蔔絲,然後將其清蒸。出鍋後,蟹身呈淡金黃色,陶缽內盛滿鮮美的汁液,令人食指大動。
六、神灣禾蟲(瓦缽仔)
神灣禾蟲捕撈及烹飪技藝現已入選中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禾蟲依靠天然繁殖產出,對水質要求很高,一直被視為生態環境的「風向標」。神灣人創造發明了多種禾蟲烹製方法,可煲、煨、蒸、煎、煮、炸、炒、燜、燉等。其中,以傳統方法烹飪的生炒禾蟲、瓦缽仔燉禾蟲、花生眉豆煲禾蟲湯等馳名中外。以神灣禾蟲製成的傳統菜式,風味獨特,嫩滑甘香,健脾暖身。
七、三墩燒鵝
三墩燒鵝以廣東省地方優良鵝種之一馬岡鵝為原材料。為讓燒鵝表皮更加酥脆,師傅會對鵝進行打氣,再用開水燙一遍。燙好的燒鵝要放在冷水中冷卻,再將秘製的燒鵝鹽裝到鵝的肚子裏,用燒鵝針封嚴才上「皮水」,之後將其掛在風房吹乾後,放入大缸裏烤製,因為是以荔枝木來烤製,三墩燒鵝具有一股果木香味。
八、三鄉小炒
三鄉小炒是三鄉人的鄉土菜。每逢過節,或遇喜宴,當地人的宴席上總少不了它。可以說,三鄉人認為無「炒」不成宴。廚師將酸菜絲、荷蘭豆絲、紅蘿蔔絲、瘦肉絲、魷魚絲、雞肝絲、雞腎絲、韭菜花等材料切成絲,炒成一鑊,配好調味料,上碟奉客即成。它的口感酸酸甜甜,十分開胃。
九、隆都子姜燜鴨
子姜燜鴨是中山沙溪、大涌一帶的馳名家鄉菜,這道菜的傳統是源自它的做法,一般選用洋鴨、北京鴨等肌肉豐滿的鴨種。常見製法是生燜,這樣的烹飪手法使得鴨肉不老不柴。這道菜式不但在燜製時香飄滿屋,吃的時候也是香味誘人,加上子姜的輕微辣味,更讓人感覺醒胃怡神。
十、沙溪白切雞
此款白切雞享譽中山,被人稱為「隆都三件寶」之一。沙溪走地雞肉質鮮美,但其特色並非在雞本身而是在佐味的蘸料。蘸料裏放姜蔥油是最為普遍的做法,傳統派食客還喜歡用黃芥末加白醋調一碟黃芥末醬,微酸的味道碰撞上脆嫩的雞肉,這滋味一試難忘,深受食家歡迎。
中山十大傳統小吃
一、三鄉瀨粉
三鄉瀨粉始於清嘉慶年間,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粉條細長而富有韌性,粉質韌滑爽口。其美味的精髓除了粉條本身的口感,還在於以豬骨、大地魚等熬製而成的上湯,再加上燒鵝、白切雞、叉燒等配料,味道鮮美,馳名省港澳,是「廣東百種傳統特色小吃」之一。
二、沙溪蘆兜粽
端午節包蘆兜粽作為隆都傳統飲食習俗之一,已被列為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蘆兜粽一般選取種植期滿三年的蘆兜葉,按個人喜好,在糯米中加入紅豆、綠豆、花生或燒腩肉、鹹蛋黃、雞肉、冬菇等材料,製成一字平口形式封口的粽子。傳統做法會以谷糠生火,再把粽子放入特製大瓮中煨煮,粽子綿糯,咸香適中,夾帶蘆兜葉的淡淡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三、沙溪大煎堆
俗語說:「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煎堆寓意吉祥,是傳統的賀年食品。沙溪大煎堆形如籃球,內裏空心,薄脆香甜,上桌時十分吸引眼球。食用的時候需要剪開成片,大家一起分享,其樂融融。
四、石岐粉包
石岐粉包,是陪伴老石岐人多年的早點之一。很多長輩每日早起路過攤檔都要點一份粉包加一碗粥做早餐。粉包之所以美味是要將豬腸粉攤開先裁成一塊塊的粉皮,再包入豬肝、瘦肉、沙葛等炒香的餡料後,將粉皮折成方形的包狀。蒸好後的粉包,粉皮中滲入濃郁的滋味,喚醒人們美好的一天。
五、三丫苦茶果
每逢農曆三月,地處五桂山南麓的三鄉村民,便會採集山上野生的三丫苦,其樹桿可用作涼茶;其樹葉和大米一起混合,舂成粉後則可製作成三丫苦糕點,供家人及親友食用。三丫苦帶有淡淡的苦澀味,三鄉人流傳:「三月初三,吃了三丫苦不怕蚊咬」的諺語,正是看中它清熱消炎的功效。
六、崖口雲吞
崖口雲吞以皮薄肉少著稱,個頭雖小,但在湯水中清透分明,內裏餡料隱約可見,更顯小巧玲瓏。它的湯底看似其貌不揚,卻異常鮮味,肉餡肥瘦均勻,肉香濃郁。無需添加什麼特別的調料,僅憑雲吞的滑、嫩、香,就足以讓人記住它的名字。
七、五桂山米仔頭糕
中山人將土茯苓喚作「米仔頭」,據說它有清熱解毒的保健作用。米仔頭糕之所以是小吃中的「佼佼者」是因為中山的大街小巷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叫賣它的聲音,此道美食取材自五桂山生長的土茯苓,冷藏後口感更佳。若覺口味清寡略帶甘苦,可加入蜂蜜或煉奶拌吃,簡單又養生。
八、欒樨餅
欒(luán)樨(xī)是一種生長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及島嶼上的菊科植物,具有清熱消炎、祛風除濕的功效。欒樨餅是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特色小吃,在中山十分普遍。在農曆四月初八,當地人除了會舞龍舞獅,開展民間藝術大巡遊,也會採摘欒樨葉做餅吃。
九、蕉蕾粥
一碗蕉蕾粥,滿溢嶺南鄉土風味。蕉蕾,即芭蕉或者芭蕉的花蕾,具有解濕毒、潤胃腸的保健作用。用蕉蕾煮出來的粥,粥色奶白,粥氣清香,佐以魚蓉或雞絲,更加鮮甜,且營養豐富。
十、海洲魚餅
清末民初,海洲村村民便開始利用魚塘養殖的鯪魚製作海洲魚餅。最初,村民主要是製作給家人食用,特別是在喜慶節令、婚姻嫁娶、彌月壽宴的宴席上,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以表團圓之意。後來漸漸有村民將魚餅拿到集市上出售,吸引村民及周邊的百姓前來購買。海洲魚餅外脆內嫩,吃起來爽口彈牙,魚味十足。
中山特色點心
一、象生天鵝酥
天鵝酥在食品造型裏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其優雅、高貴、純真。天鵝酥就是一款美麗的象形酥皮點心,其造型非常別緻美觀,口感酥脆,香甜味美。
二、咀香園杏仁餅
在中山的土特產中,以咀香園杏仁餅最為有名,入口杏仁香味濃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歡迎。
杏仁餅本為「易味廬」餅家創製於本世紀初,兩三年後,又有咀香園餅家異軍突起。所製之杏仁餅與易味廬齊名,20年代至30年代初為鼎盛期,產品遠銷至美洲和東南亞各國。1931年易味廬杏仁餅創始人去世,易味廬餅家因後繼無人而結業,咀香園杏仁餅成為獨領風騷的中山食品。1935年在美國檀香山國際食品展覽會上奪得金雞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l949年,製餅工藝經過改革,杏仁餅不但保持了傳統的香純濃郁,入口酥甘溶化特色,而且餅質更加細膩,裝璜更符合現代化要求,因而更負盛名,榮獲省優質產品和部優產品稱號,1988年香港國際博覽會上,咀香園杏仁餅參與了世界食品群雄的角逐,再獲金獎殊榮。
(來源:中山網、中山市人民政府)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