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今天是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的喜慶日子,是一年一度的節日盛事。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政府大力發展盛事經濟,就此點新聞訪問了「就是敢言」執行主席吳志隆,講解香港作為盛事之都、活力之都的魅力。
社會穩定是發展關鍵 國家支持起關鍵作用
回顧歷史,吳志隆認為,香港作為國際知名的盛事之都,一直以來取得顯著成就,尤其在會展業方面,吸引了大量世界知名的商業展覽。然而,無奈的是,盛事之都的美譽受到2019年的「黑暴」和三年疫情的雙重夾擊,人口流動受限,社會變得不安全,也令到盛事經濟發展陷入停滯。
隨着疫情消退及經濟回復正軌,新一屆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盛事經濟,包括對內的「香港夜繽紛」活動和對外的大型國際盛事,都取得一定成效。吳志隆特別強調,社會穩定對盛事經濟的支撐起到重要作用,「得益於中央的支持,香港得以迅速恢復社會穩定,為盛事經濟的深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吳志隆又說,香港作為盛事之都,有許多獨特優勢,例如,地理位置優越,五小時內可飛抵逾全球半數人口居住的地方;中西文化薈萃,擁有說好故事的土壤;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人才眾多;以及經濟實力雄厚,為舉辦盛事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源等等。
過往不乏成功案例 須加強國際化元素
被問到成功事例,吳志隆就提及香港書展和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兩個大型盛事。「香港書展已經成功舉辦了33屆(今年是第34屆),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播平台」,根據去年的數據,入場人數增加,人均消費更達到900元,成績理想。他認為書展可以進一步向國際展示中華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至於國際龍舟邀請賽,吳志隆認為該活動與西方流行的賽艇文化接近,能吸引不少外國參加者慕名而來,過往甚至有內地旅客大讚香港的端午節日氣氛熱烈,令人耳目一新。他還提到,太平清醮搶包山等活動同樣具有國際化的條件,「搶包山同運動攀登類似,未來主辦方可以邀請更多海外攀爬好手參賽,以宣揚這項獨特文化」。
吳志隆認為,香港在現有的基礎上仍有許多改善空間。首先,在金融經濟方面,亞洲金融論壇是成功的例子,但可以再爭取更多國際性的金融會議或經濟研討會,甚至是邀請國際級學者在香港演講,以促進區域經濟交流。其次,國際宣傳方面需要加強,例如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已復辦,惟國際影響力仍需提升,近期出現不少空位,影響賽事觀感。第三,針對個別國家或地區發出的旅遊警示,吳志隆認為這是挑戰,但更應該關注的是來自新加坡等城市的競爭。他舉例指,新加坡成功舉辦了Taylor Swift的演唱會,而香港未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顯然是有不少發展空間。
發展方向正確 應保持開放態度滿足需求
吳志隆強調,國家的支持對香港推動盛事經濟至關重要。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且有強烈的「走出去」需求,而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擁有豐富的國際互動經驗、完善的法律框架、服務意識及語言環境等優勢。香港可以在服務國家的過程中獲得經濟收益,充分發揮「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優勢。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表示,本港全年會舉辦210項盛事,預計會吸引約170萬名旅客參與,為香港帶來約72億元的消費額;相信結合中央推出的多項挺港惠港措施,可以產生協同效應,促成更大的經濟效益。吳志隆認為,這些數字都反映,發展盛事經濟的方向是正確的,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應當保持開放態度,在設計和優化各類活動時要考慮不同的國際需求。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繼續推動盛事經濟發展,迎接更多國際機遇與挑戰。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更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