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經濟觀察|創科創投基金遭到檢討 政府引導基金宜盡快出台

7月4日,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到燧氏科技公司考察。(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文/蔣湖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一行昨天(4日)到訪科技企業,透露了幾點值得關注的信息:一是有關「產學研1+」計劃;一是「創科創投基金」。

「產學研1+」計劃,是特首李家超兩年前施政報告中為打造「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特別設定的四大措施之一,目的是完善創科生態圈,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早日實現香港「再工業化」。當時計劃設立100億元基金,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每個獲批項目可獲1,000萬元至一億元不等的資助。該計劃每年接受兩批申請,今年首批申請結果已於5月份公布,第二批申請則將於稍後開始。

對第二項,孫東稱政府正檢討「創科創投基金」,預計很快推出新方案,屆時政府或會作為LP參與,體現「有為政府」跟「高效市場」的結合。

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及新型工業化,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最近香港更頻提發展新質生產力,即通過發展高科技項目,加大對產業特別是包括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機械人等高端產業在內的支持力度,實現香港在高技術領域的工業化,孫東形容形勢已是「時不我待」。

讓高端製造業在香港落地,在香港「八大中心」的頂層規劃方案外再添經濟增長極,當然是一個港人樂見的美好願望。「一張白紙,才好描畫藍圖」,而具體如何實施推進,才是巨大挑戰,對設計者和執行團隊的智慧、意志和能力,是一個長期的艱巨考驗。

挑戰可以簡化為兩條:一是有沒有好項目,這需要首先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科研成果產品化;二是產品能不能找到應用場景,形成商業模式,最後形成規模化的產業發展。

目前來看,特區政府在尋找好項目方面,已做了比較扎實的基礎工作。5月底,特區政府已與來自全港八大院校的24個大學研發團隊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這對本港大學內部管理文化,亦是一次形塑和改變。隨着一期、二期項目的增多,包括未來計劃的持續推出,有市場潛力的高科技項目相信會不斷湧現。

創新科技署5月28日舉辦「產學研1+計劃」簽署儀式,與24位大學研發團隊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政府新聞處)

而真正的挑戰在於,這些項目如何經由理論推演和技術驗證,一步步變成產品和商品,進而形成商業模式,最後成為一個有上下游拉動效應的產業,這才是科技創新市場的最大難點所在。

從1940、50年代後的美國硅谷經驗、以及1990年代後中國大陸的TMT、生物醫藥等產業崛起經驗來看,風險投資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回到今天的主題,筆者認為,從過去特區政府在風險投資領域的實踐來看,確實步伐緩慢,一定程度上是錯失了發展機遇。比如政府目前主要參與的早期項目投資平台「創科創投基金」,2017年成立,迄今只投出30多個項目,相當於每年投出5個左右。這對風投基金行業來說,無論是募資額、投資規模,還是出手次數,不要說和內地紅杉中國、高瓴創投等知名市場化基金或深創投等國資基金相比,對比內地一般中小基金,也沒有優勢。

筆者特意查閱了該基金的相關資料。資金規模20多億元,其中政府出資2億元,其他24億元來自業界其他基金同業,其中不乏啟明創投、BVCF等知名風投。筆者熟悉的一家專投生物醫藥的基金亦在此列,其創始人是1980年代第一批中國公派美國的留學生,後獲哈佛大學生物系的博士學位,醫藥投資業績不斐。

因此,「創科創投基金」的投資步調何以蹣跚如此,是項目難尋,還是決策機制緩慢,還是資金問題,確實讓人不解。不過,「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過去的已經過去,僅就香港科創領域及相應包括天使、VC、PE在內的風投行業來說,如果能總結經驗教訓,從今做起,香港的科創產業進程尤有轉機。

總結來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最不缺資金流動,這個毋庸贅言。也不缺人才和技術。上月北京頒布的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的三大獎項之一國家自然科學獎只設置了一項一等獎,得主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戴希。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

就是在創業與投資領域,香港也不缺領軍人物。比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機械人與自動化領域專家,他自己創辦的企業固高科技已於2023年上市。作為天使投資人,他投資孵化了大疆科技、李群自動化等一批創新企業,被稱為「最懂創投的教授」。由他領銜發起的松山湖國際機械人產業基地,孵化儲備了一大批科創項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本人也是知名學者,國際微型機械人生物醫學應用領域的開拓者,本人也曾創辦科創公司,香港出入境設施「e-道」使用的一項人體感應傳感器技術,即出自他的專利發明。

香港也不缺好項目。大疆科技的創始人汪滔就是港科大畢業生,其名揚四海的無人機項目大疆,技術源頭就是他的碩士課題。但非常可惜,這個項目在香港沒有落地,反而是在深圳才獲成功。

從根本來說,香港的科創行業要想扎根和壯大,在頂層設計上,需要借鑒類似美國科技政策諮詢和制定的「三駕馬車」機制:作為白宮內設辦事機構的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相當於內閣層級的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以及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這三個機構相互協作,各司其職,共同推動美國科技創新的發展。這一點特區政府的借鑒情況,此處不做分析。

大疆科技的無人機產品。(路透社資料圖片)

在創業實踐中,除了呼喚企業家精神外,則需要風投機制的建立,市場化風險資金的參與,特別是早期天使基金、以及來自政府系統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支持陪伴。

其實,香港本土並不缺乏別具前瞻眼光和行動力的投資人和私營創投機構。比如陳啟宗家族的晨星創投,其對快手的投資堪稱經典,天使輪進入,上市後賺取500倍收益。李嘉誠亦是個中高手。

當然,如此優秀的港資投資機構只是少數,公營投資機構和私營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策略、投資階段和回報要求,也可能未盡相同,政府系公營基金的成立初衷,本非博取高風險下的高收益,推動本地科研成果轉化、涵養香港科創生態才是目的。

亡羊補牢,在以科技投資帶動香港科創產業這個方向上,特區政府正在迎頭追趕,目前已形成以最早期無償資助的「產學研1+」計劃、面向早期VC階段的「創科創投基金」、面向後期PE階段的港投公司等為架構的特區政府產業孵化培養機制,奮起直追,猶未為晚。

6月12日,陳茂波(中)與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左)和被投企業-思謀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賈佳亞教授(右)在儀式合照。(政府新聞處)

不過,正如本文開頭所介紹,在這一孵化培養架構中,對拿到天使資金、能從零到一的企業,以及已走到後期、有規模化營收的企業都算友好,比如作為PE的港投公司上月連投兩家本港科技公司,但對還處在從一到10階段的企業,則比較被動。這也是「創科創投基金」7年只投30多個項目的原因之一:基於基金對投資階段、投資金額、投資邏輯的具體約定,有些項目也許已不適合再投。

由此,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有必要規劃設立一個面向早中期階段的政府引導基金,建立一個覆蓋天使及早中後期等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面向特定產業領域的母子基金投資和扶持體系。在這方面,內地發達城市和省份已有成熟經驗,比如一河之隔的深圳,由國資百分百控股的深創投,歷經25年發展,已是資本規模最大、投資能力最強、最具競爭力的國資創投集團,可以理解是一個內地版的小「淡馬錫」,其經驗也許值得研究。

孫東稱,政府亦正對創科創投基金探討,預計很快會推出新方案,「新的方案更加貼近市場,更貼近周邊地區成功的投資做法,且政府會更加有為」。新的方案是什麼,大家且翹首以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濟觀察|創科創投基金遭到檢討 政府引導基金宜盡快出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