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訪|經濟增長驅動財富管理需求井噴 連平解讀國際金融中心新機遇

【點新聞報道】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中央政府連續推出了一系列惠港政策,包括贈送一對國寶大熊貓、開放外籍香港永久居民申請內地通行證以促進人員往來,以及提升內地旅客的免稅購物額度等,刺激消費和經濟交流。當前,香港與內地聯動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香港應如何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經濟和制度等優勢,與內地形成互補,攜手推動雙方經濟的共同繁榮與進步?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向點新聞記者表示,香港要通過自身「樞紐」的特殊地位,加強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合作。同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與時俱進,不斷拓寬思路、創新服務理念,尤其要把握好內地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內地香港聯動發展開拓新機遇

點新聞:您如何看待內地發展對香港帶來的影響?香港應如何從中把握機遇?

連平:香港一直是兼顧中國經濟內循環和外循環獨一無二的交集地和節點。在中外雙向貿易、金融、投資、法律、旅遊和文化事務等方面,香港既是交匯區、又是中轉站,在許多方面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橋樑和紐帶。隨着內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對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香港作為「通道」的作用也應隨之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帶一路」戰略給香港提供了機遇。香港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位置。過去因發展需要,內地要大量引進外資,香港就成為一個通道,把西方的資金通過香港轉移到內地。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內地外資的第一個來源地,一部分是香港本地的華資,還有一部分是以香港為基地的其他西方國家的資本。「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要走出去,因此香港要承擔背靠內地、面向世界、幫助內地企業和資金走出去的角色。香港要通過自身「樞紐」的特殊地位,加強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合作,打造經濟利益共同體。

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以及發展成為綠色金融中心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融資平台。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走向深入,香港必將受益。

新質生產力發展將推動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和產業升級和融合。香港應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研發應用。金融服務是推動香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引擎,而創新科技則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實基礎。當前,香港在人工智能、電子工程等學科擁有全球頂尖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在綠色和環保技術等領域也建立了領先優勢。香港應在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與內地加強合作,補齊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這一短板。

點新聞:在內地與香港的交流合作中,有哪些頗具代表性的案例?這些案例對於香港的發展有何啟示?

連平:作為內地最重要的三個城市,京滬深三地與香港有過多次交流合作。2023年11月,京港生命健康創新對話暨京港生物醫藥創新項目投資洽談會在香港舉行。京港兩地在科技等方面優勢互補非常明顯。香港生命健康科技企業如果要發展內地市場,尤其是要在創新科技應用上實現突破,北京是最好的示範點,對全國其他省市項目落地具有積極的推廣意義。通過此次洽談會,能深化落實「京港澳科技團體合作機制」,持續服務好京港科技創新人才發展,深度助力兩地國際科技創新建設。

2023年12月,廣東深圳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兩地公務員交流協作項目啟動儀式在深圳前海舉行。當前大灣區建設和深港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此次交流可令香港公務員深度體驗深圳的發展,尤其是在地區治理、科技發展、城市規劃、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學習先進經驗,以便日後能更好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策略。

2024年4月,滬港合作會議第六次會議在香港舉行。經貿、金融領域長期以來是滬港合作的「重頭戲」。上海與香港在國家改革發展進程中都佔有重要地位,應更好發揮各自優勢,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自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來,滬港積極落實相關協議,兩地經貿往來大幅增加,對香港來說意義重大。

一方面,藉助香港窗口,更多上海企業「走出去」;用好自貿區政策,更多香港企業「走進來」。香港的產品、科研成果和技術可以到上海進行市場轉化,進而輻射內地;而上海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能借力香港「出海」,進而布局全球市場。

另一方面,雙方推出滬港通與債券通,持續深化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為境內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提供便利通道。除了經貿領域,滬港科創合作也已駛入快車道,彼此在數據要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以及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服務、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取得實質性推進。

點新聞:隨着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香港在哪些方面可以與內地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兩地經濟的繁榮與進步?

連平:在教育領域,香港擁有5所全球百強大學,是全世界所有城市中最多的。這5所大學為香港建設教育樞紐提供了重要支撐。依託這些大學,香港可以與內地城市開展更多的教育交流和人才培養項目,推動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的互聯互通,促進「海外-香港-內地」的人才流通。

在科創領域,憑藉擁有多所世界一流高校的優勢,香港的原始創新能力強勁,而內地擁有大量科研機構、科技創新應用人才和場景,可以讓技術落地成為現實。兩地合作有利於發揮各自的科技創新優勢,為兩地發展激發出蓬勃的新質生產力,科技企業也可以在這過程中分享到更多數字經濟的紅利。

在金融領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與內地城市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合作、共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攜手合作,優勢互補,提升整體的金融競爭力和服務水平,共同推動兩地經濟繁榮與進步。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穩固之道

點新聞: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金融服務、資本市場等方面有哪些獨特優勢?這些優勢是如何助力香港鞏固其金融中心地位?

連平:眾所周知,美國擁有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等多個國際金融中心。中國是大國,有必要擁有多個國際金融中心。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設金融強國目標,特別強調要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因此無論是上海也好,香港也好,我認為在未來都會以中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存在並發展。

從定位來看,上海非常明確,是以人民幣體系為主的金融中心。目前,境內股票、債券等各種市場的交易,絕大多數都通過人民幣進行。根據統計,2024年上海金融市場的交易總額再創新高,達到3373.6萬億元人民幣,排名全球第一。隨着中國的經濟規模和開放程度越來越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外部資金進入中國市場,交易者會把各自的貨幣兌換成人民幣來進行交易和投資,需要上海更好地發揮中國金融市場交易樞紐的角色。

而香港則具備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高素質的金融人才、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外匯市場等。在整個亞太地區,香港擁有首屈一指的金融服務。

尤為重要的是,香港還是一個以美元體系和人民幣體系共同構成的金融市場體系。港幣是聯繫匯率制,與美元的關係十分緊密,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化對它的影響非常大,港幣基本上是美元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近些年大量內地的資金、機構、人才進入香港,人民幣的相關市場體系已逐步發展並趨於成熟。以美元和人民幣兩大體系構成獨特的市場功能、貨幣可自由兌換交易機制、資本高度自由流動的開放市場,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所在。

點新聞:面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競爭與挑戰,香港應如何進一步提升其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以保持其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連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座城市應當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條件或要素。

第一,擁有一個比較成熟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券商和投行、保險、基金、信託、租賃等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都匯集在這個城市,形成完整的金融業態;第二,金融市場形成體系,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銀行間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等。金融機構主要提供產品和服務,而市場主要提供交易的功能;第三,具備一套既符合國際通行標準,又能較好滿足本地差異化需求的「軟件」,包括金融監管制度、金融法律制度、金融文化和金融服務規範等。總體上看,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已經具備了十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長期以來,香港金融活動背後的經濟支撐,一是祖國內地尤其是華南地區,二是東南亞乃至於亞太華人經濟圈。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所服務的是較大規模的區域性經濟體,其本地化並不單指香港本地。從時代趨勢看,內地有可能成為香港最重要的「本地」金融客戶來源地。香港在金融服務的硬件方面,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第二要素,以及符合國際通行標準方面具有無可爭議的基礎性優勢。但在如何有效服務本地客戶方面,還需與時俱進,不斷拓寬思路、創新服務理念,尤其要把握好內地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首先,中國經濟增長將創造巨大的財富管理需求。中國經濟正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到2035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並將邁過中等發達國家門檻,中等收入群體有可能達到7億人。據測算,未來10年中國將至少新增300萬億元人民幣的財富管理需求。僅此一項,就將為香港金融帶來私人銀行服務、家族辦公室服務等方面的巨大商機。

其次,房地產投資向金融資產投資將加速轉移。近年來,在監管政策和房地產周期的共同推動下,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態勢。隨着「房住不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往中國家庭過度依賴房地產的單一投資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轉變。金融資產在家庭資產結構中的佔比明顯增長,更多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流向金融市場。權益、股權、信託、保險等全球資產配置需求顯著增強。在此過程中,香港市場和金融機構專業化管理的優勢必將會有用武之地。香港金融機構應更多設計針對資產形態轉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持續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保持良好的市場競爭力。

再次,中國居民養老財富管理需求正在快速增長。根據聯合國預測,2025年前後,中國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佔比將超過15%,從「老齡化社會」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35年前後,中國人口老齡化比例可能超過20%,進一步升級為「超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群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從現實情況看,目前內地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還難以提供充足覆蓋,財富管理機構和市場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也難以跟上老年投資者的需求。香港在養老金融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理應發揮應有的作用。香港的金融機構應加大力度對接內地養老財富管理方面的需求。

未來香港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應更加積極主動地順應內地的發展大勢、呼應金融需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滬港等區域機制的跨境金融合作,增強股票、債券、財富管理、資產管理、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香港金融機構應與內地金融機構加強戰略合作,為內地金融機構輸送人才、培訓人才,協助其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實把握好未來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機遇。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訪|經濟增長驅動財富管理需求井噴 連平解讀國際金融中心新機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