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論|牙醫修例合理 需嚴格把好醫生引進關

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在立法會發言。(點新聞記者王俊傑摄)

文/蔣湖

立法會昨日三讀通過《牙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要點為兩條:一是增設新途徑,容許非本地培訓牙醫來港執業;二是規定由明年起,牙醫畢業生需在指明機構進行一年實習後,才可正式註冊。

第二條有關牙醫畢業生需實習一年後才得正式註冊的規定,應該算涉險過關。過去是一畢業就可以執業,現在要延長一年,一方面事關牙醫畢業生的切身利益,此外亦等於認為原有的學習和訓練不夠,對香港牙醫教育亦是嚴厲批評,有議員更公開質疑港大牙醫學院「誤咗學生、誤咗社會」。此意是否合乎公論且先不管,由於目前牙醫學院一屆學生只有90名,算上學院教師,受影響的不過數百人,因此此條通過可稱幸運。而真正切中肯綮的,則是容許非本地培訓牙醫來港執業。

香港的牙醫服務久已遭市民詬病。主要是當前香港公營牙醫服務嚴重不足,而私人牙醫收費又極其昂貴。其中原因或有其他,能提供服務的牙醫數量不足應是主因。有數據表明,截至2023年年底,香港僅有2876名註冊牙醫,即平均每萬名香港市民有3.7名牙醫,遠低於發達經濟體每萬人擁有5名牙醫的水平,更不談日本德國等牙醫比更高的國家。

除數量不足外,香港亦在面臨牙醫市場服務提供者逐步老化的問題,超過45%的香港牙醫已年屆50歲以上。此外,不僅牙醫短缺,而且只有約一成牙醫在公營機構工作,截至今年7月1日,衞生署牙科醫生370個職位中,尚有110個空缺。內地有俗語: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在香港,突發急症的牙痛患者往往只能轉向收費昂貴的私營機構尋求緊急服務,更是加重了市民的診療負擔。由此觀之,盡快處理短、中期的牙醫短缺問題,已是醫政部門的當務之急之一。

本來,增加牙醫學科每年入讀學生數、從而逐步擴大牙醫未來供給量,才是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不過一來遠水解不了近渴,二來還需面對增加經費預算的公共討論、特別是香港醫界包括牙醫行業的可能不同意見等,都增大了難度。

不要小看這一看似順理成章的解決思路,卻可能遇到的挑戰。今年2月20日,韓國爆發延續迄今的醫界大罷工。僅在2月26日,就有100家醫院的10034名實習和住院醫師遞交辭職申請,其中9006人離任。受醫生罷工事件影響,已出現多起病患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的悲劇案例:有患者因透析延誤而死亡,一名2歲9個月大的女童溺水後被11家醫院以「人力不足」為由拒收,最終身亡。罷工事件已一拖半年,目前還看不出和緩可能性。

導致此全國性醫生罷工事件的導火索,就是韓國醫界不滿政府提出的醫學院擴招政策:2024年2月6日,韓國政府宣布新增醫學院招生人數,從2025年起每年多招收2,000名。消息一出,醫界譁然。因韓國自2006年來,醫學院每屆招生定額一直是3,058名,一次增加2,000名,必然會對未來業界產生不小影響。

參與罷工的兩名韓國醫生被正式吊銷執照。(韓聯社)

借鑒韓國情況,此次香港牙醫修例增加供給的方式,可稱低調而和緩。不過此辦法看似繞開本地精英利益團體可能存在的抵觸反對,但只是把問題的真正解決放在了以後:全世界範圍內,包括牙醫在內的醫療健康服務都普遍面臨合格提供者不足的情況,不只香港,英國等同樣如此。因此,那些合格的牙科醫生會在哪裏呢?客觀來看,受過良好訓練的合資格牙科醫生,在任何一地都身處受尊重階層,經濟收入良好,亦有很好社會聲望,讓他離開舒適區、拋家別子勇闖維港的動力何在,確實頗費思量。

就這次修訂後的牙醫條例來看,相關規定還較為嚴苛。來港的非本地培訓牙醫,需「在衞生署等指明機構服務五年,獲受僱機構按牙管會準則證明表現令人滿意,可獲豁免部分或完全免試,屆時通過許可試所須考核部分後,便可改為正式註冊,在香港自由執業」。也即需要先服務五年、通過各項認可後,才有執業資格,這就更增加了引進難度。

當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善用足夠有誠意的薪酬福利、給以尊重和未來發展空間,應該有人揭此英雄帖。客觀來看,內地牙科醫生來港應徵的可能性更大。這就給面向內地的牙醫招聘工作,更加添了困難。

眾所周知,內地的醫療服務體制迥異與香港。比如,內地醫療體係以公立三甲醫院為主,醫生身份類似公務員,合格、優秀的醫師群體主要在公立醫院。近十多年的「新醫改」,通過醫聯體、醫共體等手段,將醫療資源更緊密控制在大三甲公立體系下。「虹吸效應」愈演愈烈,資源越發向北上廣等集中。而至關重要的醫療教育和醫師培訓,其實還在建立和完善中。比如國際社會早就推行有年的全科醫生、住院醫師培訓制度,也就是這十年才有所推進。各地醫師的診療水平,因其所處地域在城市還是鄉村、東部還是西部、一線大城市還是四五線小城市、知名三甲醫院還是社區衞生院或民營醫療機構,都有很大差異。因此,如何透過合理的篩選機制,從複雜醫療體系中招到合適專才,是個難題。

檢查牙齒。

從目前政府的表述來看,已認識到嚴格把好醫生引進關的重要性,以及引進節奏的合適性。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就表示:「指明機構如有空缺,而未能由本地牙醫填補,才會有機會讓非本地培訓牙醫透過機制來港執業。一旦人手充足,引入亦會停止,猶如自動開關功能。」「衞生署將盡快到不同地區招聘,稍後安排有興趣來港的牙醫面試。」

筆者以為,目前的外聘專才方式,更多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應急變通,對本地醫學人才的培養,才是長久之道。因此,如何擴大醫學生招生規模,應是未來香港社會也包括醫界必須正視的重要議題。本次牙醫修例只是一個引子,隨着未來社會老齡化加深,公眾益發關注生命健康議題,對醫師資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深。鮑勃迪倫寫過一首名曲《大雨將至》,在他獲諾貝爾文學獎那年還曾由名歌手帕蒂·史密斯在頒獎典禮上演唱,未雨綢繆,方得久遠,何況香港早已進入雨季。

行文至此,介紹兩則解決醫生數量不足、增加供給的辦法:一是內地1960年代的「赤腳醫生」制度。當時毛澤東有感醫生不夠,醫生下鄉「為人民服務」的意願不足,痛批衞生部是「城市老爺部」,從而探索出在工農兵學員中做短期培訓,達到能看頭痛腦熱小病程度的變通辦法;一是美國部分地方實施的護師制度,讓合格護士再受一些醫療訓練,能診斷感冒發燒等少數普通病種。當然,此處不是要借鑒這些做法,人命關天,而且不同階段、不同歷史時期對醫療服務的質量需求,也完全不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算是拋磚引玉。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論|牙醫修例合理 需嚴格把好醫生引進關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