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熱點追蹤|公屋申請年輕化 透視出哪些問題?

文/蔣湖

昨日(11日),在一個有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等參加的房地產論壇上,香港公屋申請高學歷及年輕化的現象,再次成為高頻話題。資料顯示,2023年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宗數,是20年前的2.5倍。當中超過40%屬「非長者一人」申請,平均年齡36歲,年齡中位數32歲,四成人擁有專上、大專或以上學歷。而「一般家庭」申請中,亦有44%是44歲或以下。另據房委會資料,30歲以下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申請者比率,過去10年由33%激增至52%。

對此,昨天何永賢現場介紹,「不時聽到有人稱自己排了公屋20多年,但其實受訪者都只是50多歲而已,減去20多年,即約30歲開始排公屋」,「公屋一人申請計分制不鼓勵年青人排公屋,現時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獲派公屋的平均年齡為57歲,最年輕獲安置申請者的年齡,則介乎47歲52歲之間」。

年輕族群中申請公屋者佔同齡人的比例情況,目前還沒看到相關統計,但公屋申請的年輕化趨勢,確實需要引起重視。

本來,全世界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的房價都呈越來越貴趨勢,買不起房早已是國際現象。香港年輕人租住公屋本身無可厚非,不必做太多價值觀層面的解讀,評論為「躺平」、「廢柴」,是缺乏同理心的精英思維作祟。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對歷史要採取溫情主義態度。對香港發展史,亦當如是。

二戰後特別是197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始,伴隨歌曲《獅子山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胼手胝足、揮汗建成了香港這顆閃亮的「東方明珠」。其中固然有他們的一路披荊斬棘和櫛風沐雨,也不能忽視當時香港作為冷戰時期亞洲自由經濟體橋頭堡、東南亞最大資金避風港等制度和時代紅利,特別是背靠內地即將崛起的14億人口統一大市場,在連接祖國與世界方面發揮的「超級連接器」作用。就以房價為例,今日香港房價已久居世界最貴城市之列,早非當年房價相對便宜、買後即大概率升值的狀況可比。人都是理性的「經濟動物」,何況港人在經歷最近十年風風雨雨、起伏動盪後,人心思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樓市還在「跌跌不休」時先有個安穩地方住,會成為普通人考慮問題的常態。

不過,香港住房問題的特殊性在於,房價高企、中產以下階層不敢輕易上車的現象,其實由來已久。還一步步由單純的民生問題,演變為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樓價高企連帶水漲船高,香港的物價水平也高居世界前列。大受影響的尤其是年輕人,由於看不到可能改善的出路而逐漸心生不滿,民變終釀大禍。因此,如何從中充分吸取教訓,安撫年輕一代人心,需要各方深思。

目前來看,特區政府及主流民意已有共識:增加公屋供給,擴大居者有其屋計劃,讓更多中低收入者有合適房子入住。2022年的特首《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將在未來5年提供15.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之前的預計供應量大幅增加50%,當中大部分也是公屋。更早前的2018年,政府已決定將公私營房屋的供應比例,從60:40調整為70:30;即70%的新增土地將用來興建公營房屋,而當中超過70%是公屋。香港現階段的房屋結構,公屋、居屋、私樓的住戶比例約為30.3%:15.5%:53.5%。也就是說,公屋在香港整體住屋結構中所佔比例,還將進一步上升。

在筆者看來,一個經濟體採取怎樣的市民住房政策,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統一答案,端看其背後的文化、體制、管治水平、政府財力等各種具體情況而定。比如既有美國式的自由市場政策,政府只能通過信貸利率有所調控。也有新加坡式的國家福利主義政策,將房屋去商品化,「先福利,後市場」,以中央公積金和政府財政補貼為手段,儘量滿足國民住屋需求。現時新加坡有近90%人口住在組屋,其中業主佔 90%,租客佔10%。也有類似德國柏林的「半市場+半調控」政策,市民基本上最多只能擁有一套房,政府通過信貸、稅收、出售、租金調節等各種手段,打擊和限制炒房。

香港該走哪一條路?較多論者推崇新加坡模式,可是新加坡九成以上土地為平地,全為政府擁有,可供房屋用地比香港多。加之1965年才立國,新起勞工階層是其群眾基礎,所以施政一貫以 「大政府,小社會」理念為主軸,管制強勢,規劃長遠,在政策推動方面,如臂指手,毫無阻力。前總理李顯龍曾在國慶集會上豪邁宣布,要搬遷軍用機場騰出800多公頃土地,興建住宅社區。相比香港,多山地海洋,特區政府想發展新界東北區卻需要處處回環,不可同日而語。

此外,無論是激進的房屋福利政策,還是「積極不干預」的保守政策,香港都曾積極推行。前有1997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施政報告提到的八萬五建屋計劃,後有2002年主張用市場無形之手自行調節樓市的「孫九招」,最後都廣遭詬病。特別是前者,正趕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價一落千丈,私人物業5年多時間普遍貶值70%,連帶很多中產成為負資產。

《孫子兵法》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由此來看,衡量主政者是否稱職,只有一個辦法:是否能推行更多人支持並長期受益的政策。

當前來看,增加公屋供給勢已必行。在這個前提下的細節討論,已是茶杯裏的風波。不過,筆者也要言明,增大供給只能是短期政策,長遠來看,還是應當讓市場發揮基礎作用。美國2007年的次貸危機釀成世界性金融風險,當時人人自顧不暇,可回過頭來,還是靠市場力量(當然也有必要的政府協調)度過危機。

回到本文主題,公屋申請的年輕化問題確實需要多加重視,當前要通過快速增加供給的方式,化解矛盾,彌合社會分歧。但長久解決之道,還是要聚焦於進一步發展經濟,持續改善民生。經濟繁榮,人心舒暢,才是健康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

行文至此,筆者突有異想。所謂「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樂業」的理念想法,可做更細膩分析:「居者有其屋」,是不是非要擁有才可;怎樣的住房條件才能叫「安居」;人生不買房而長期「逐水草而居」,是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其實都可有不同的解讀。宇宙浩瀚,人心亦可遼闊。

相關閱讀:

專題|公屋申請年輕化 青年為「上樓」躺平怎麼辦?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公屋申請年輕化 透視出哪些問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