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西九財困須問責

文/黎岩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陷入財困,預計明年中資金鏈將斷裂,耗盡2008年獲得的216億元撥款。行政會議7月16日批准有條件地放寬管理局的「加強財務安排」,包括「解除西九第2區住宅發展項目只能以建造、營運及移交模式發展」的限制,即允許出售發展圖則原先已規劃的住宅項目。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多年理財不善,向為外界詬病,作為當局一次性撥款216億元並期望能夠達致長期自負盈虧的公營文化機構,就算是獲准賣樓,若然繼續維持目前的營運思維與方式,亦恐難填補長期面臨的財政黑洞,以至於有社會聲音質疑,西九財困,是否需要有人問責負責?

根據當局公布的數據,獲批放寬財務安排的總樓面面積合共170,280平方米,出售所得的收益全部由西九管理局支配,毋須再補地價。儘管目前樓市低迷,管理局仍非常樂觀地預期有關收益預計可維持約10年營運。

政府於2008年1月批出西九文化區的一筆過撥款216億元,惟營運收益遠不如預期,加上疫情期間不少場地要關閉,令租金、門票等收益減少,加劇財赤,管理局幾年前已出現財政赤字。然而,香港早在去年初已經開啟了後疫情時代,各行各業相繼復甦,視乎偌大西九,營運上依然不溫不火,除去偶爾舉辦的一兩個大型活動尚有人氣外,非節假日時間便顯人氣不旺。

管理局更透露,港鐵公司借用了管理局作營利用途的用地作高鐵站卸泥區,更逾期還地足足7年,導致區內的文化、藝術項目陸續延後竣工,營利項目亦遲遲未能落成。既然問題存在且拖足七年,西九管理層為何不能快刀斬亂麻,甚至採取法律手段強制港鐵歸還用地?若然西九管理層立場態度強硬堅決,相信政府作為大股東的港鐵,也斷然不會耍賴不走。管理層昨日再三強調此一客觀原因,無非是試圖將西九財困的原始責任推卸給政府,並據此攤大手板向政府攞着數。

現時管理局只有52億元現金流,料明年年中便會用完,因當中涉及資本開支、第二區的前期發展、日常營運開支赤字等。當此時刻,唯有開源節流一省再省,期望能勉強過渡到有賣地收益。今次管理局雖然獲准出售住宅用地,但由招標到賣樓,以現時香港地產運作的慣性,至少也要五年時間,顯然無法即時獲利。計劃出售的住宅項目只佔西九總建築面積的20%,「仍有23%用作收租」,長遠而言,能否解決財困仍然是未知數,只能期望M+與故宮博物館等場所人滿為患,財源滾滾。

政府於2016年曾批准西九「加強財務安排」,授權管理局以「建造、營運及移交模式發展」(BOT)模式發展「酒店/辦公室/住宅發展項目」,惟市場反應較預期冷淡,這是西九財困的主要原因。問題是,BOT營運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完全取決於各方的協議利益分成及獲利年限,若能制定達致雙贏的合作方案,就算西九可能暫時獲益較少,但至少可達致較為穩定的財政結構。

事實上,西九管理層高逾3000萬元的薪酬以及被指豪使大價錢購買一些藝術價值不高的作品,甚至早期還展出一些引致政治爭議的所謂藝術品,早已引致外界強烈質疑管理層管理不善,現今被准許賣地救亡,在市道低迷的不利因素下,是否會被質疑賤賣土地。雖然有測量師估計,西九有關土地賣樓可套現150億元,足以維持西九10年的營運。但關鍵的問題是,10年、20年之後又將如之奈何?

管理層早於去年喊窮時即振振有詞地辯稱,世界上所有文化博物事業都無法靠門票維持營運,需要政府資助。其實不然,北京故宮博物院不計門票收入,單是文創產品年營收即超過15億元。雖然這似乎是少數成功個案,但也證明,若然經營得法,運營得力,文化博物產業一樣有錢賺。

因此,西九管理局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與因循守舊的思維模式確實需要改變,這也是外界強烈質疑管理層需要問責的根本原由。若果延續現有的管理模式,賣地10年後的西九,又必然會繼續面臨現如今存在的財困問題。要知道,政府當初決定一筆過撥款216億元,確實是期望並相信管理層能夠拿出得當有效、確保長遠財政穩健的運營模式,而不是不斷地靠輸血續命。

西九文化區發展前景如何,直接關乎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痛定思痛,管理局要有識變求變會變的革故鼎新思維,甚至超前思維,將個別館所外包私人財團營運,公私合營,強化管治效能,讓這塊文化藝術的風水寶地成為聚寶盆,成為亞洲國際大都會的金字招牌。問責的目的並非要追究個人責任,而是要管理層切實負起履職擔當有所作為的法定職責。換個思維方式,換個管理模式,或許,就真能夠打造出收支平衡略有盈餘的西九新天地。

相關閱讀:

西九文化區住宅允許出售 管理局財務狀況有望改善

西九獲有條件批准賣樓紓財困 馮程淑儀:屬最好方案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西九財困須問責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