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在香港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都市心臟地帶,有一群人正默默守護着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瑰寶。康文署「館長訪問系列」今日(18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行,今次訪問以中國書畫的裝裱與保護為主題,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至樂樓)郎翠妍,為我們揭開了文物修復辦事處以及文物修復工作的神秘面紗,走進中國書畫裝裱與保護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辛勤工作與創新探索。
文物修復辦事處作為康文署的一個重要部門,與署下的15間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藝術推廣辦事處及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緊密合作,致力於為香港的珍貴文物提供專業修復與保護服務。郎翠妍介紹,該部門團隊分為11個專業組別,涵蓋木器、陶瓷、金屬、雕塑等立體文物,以及紡織品、書畫等平面文物,而她所在的團隊則專注於書畫和油畫的修復工作。
談及具體工作,郎翠妍以中國書畫的裝裱與保護為例,介紹了修復過程中的技術挑戰與藝術考量。她表示,中國書畫在材料選擇上極為講究,不同的紙、絹、綾等材料對作品的保存狀態有着直接影響。修復團隊在面對發黃、翹曲等常見問題時,會採用局部重裱等精細手法,盡其所能保持原作風貌。
隨着科技進步發展,文物修復與現代科技亦擦出火花。在進行文物修復過程中,郎翠妍指,X射線螢光光譜儀等高科技設備能夠深入分析書畫作品的顏料分布、材料構成,為精準修復提供科學依據。通過這些高科技手段,修復團隊能夠更準確地判斷材料的穩定性,預測顏料的褪色風險,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
此外,郎翠妍還分享了文物修復與展覽策劃的緊密合作。她表示,以往文物修復團隊較少直接參與展覽策劃,但近年來,團隊開始與香港藝術館等機構的策展人深入溝通,共同探討如何安全、有效地展示修復後的藏品。特別是在一些特展中,團隊不僅提供了專業的修復意見,還通過文字介紹、實物展示、AR技術體驗等多種方式,向公眾普及文物修復知識,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提及文物修復,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匠人們巧手回春,將古物恢復原貌的神奇過程。然而,郎翠妍指出,文物修復工作遠不止於對破損文物的直接修復。她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日常中妥善保護文物,防止其進一步受損,即是「預防勝於治療」。對於文物而言,從一開始就做好保存工作,或是在修復後繼續精心維護,都是確保其長久保存的關鍵。
為推廣文物保護知識,提高市民對文物修復工作的認識,文物修復辦事處近年來加大了宣傳力度,舉辦了多場公眾活動和教育講座。郎翠妍表示,隨着市民對文物保護興趣的不斷增加,她相信這一領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香港藝術館策展團隊聯同文物修復辦事處,以至樂樓藏品作為研究案例舉辦展覽「另眼相看──中國書畫的裝裱與保護」,透過藝術與科學的角度,分析和拆解中國書畫,讓市民窺探博物館幕後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展覽於今年3月22日起在香港藝術館舉行。
(記者:章芸菲,拍攝:Sunny,剪輯:鄔茜)
相關閱讀:
(有片)鼻煙壺展如何落成?香港藝術館帶你走進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文藝香港之策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