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久慧
筆者在深圳面試新員工時,常問他們:「南下闖一番,會擔心失敗嗎?」結果是幾乎沒一個應徵者面露憂色,大都滿懷雄心壯志,說要是真扛不住就回老家去,家裏有房有地,田裏的收成都吃不完,有啥好怕的!這就是底氣。筆者在東京打工的日本朋友,也是懷着「大不了回北海道老家種田」的樂觀心態,日復一日堅持着「社畜」生涯。絕大多數港人可沒有老家數畝良田、農舍一棟的退路。筆者的香港朋友裸辭去創業,底氣又在哪裏呢?原來他太太是政府公務員,月入8萬的「鐵飯碗」,就算創業失敗仍有賢妻養家。
多達2.4萬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年輕人輪候單人公屋,成為近日城中熱話,連特首高官都好言相勸,莫為公屋,放棄自身潛能,扼殺自己向上流動的空間。年輕人作為社會的生力軍,若人人尋求退路,整個社會勢必缺乏進步的活力,反而變得沒退路了。雖然另一方面,有分析指香港連續14年名列全球最難置業城市,年輕一代嘆息上車無望,同時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學位貶值令薪酬加幅難以跟上樓價升幅,只好盼著上公屋,最少確保自己有瓦遮頭。但必須明確的是,大學畢業生為免收入超標而放棄覓尋更佳工作,刻意令自己收入符合公屋標準,絕對無助提升整體社會競爭力,甚至堪稱是「斬腳趾避沙蟲」的愚蠢之舉。
然而,有人定會反駁,指香港生活水平高,又缺乏健全社會及退休保障制度,市民個人儲蓄額高企,存錢越多就越感覺安穩。其實,這就反映了整體社會缺乏安全感,大學生輪公屋只是冰山一角。故此,要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積極促進社會改革轉型,全力提升新質生產力,就需要令整個社會感到安全感。所謂「社會安全感」,主要是一種氛圍,既要營造出關愛社會,亦要營造出無限機遇,令大家覺得有退路,就能激發出奮進之心,勇敢去闖蕩一番。
其一,香港背靠祖國,前景光明,特別是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能為港人帶來大展拳腳的新空間。所以,在香港懷才不遇,怕什麼?還有廣闊無垠的祖國大地,這就是港人最大的退路,也是港人最大安全感的來源。從灣區到內陸,滿載機遇處處,北上成功創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二,一個有安全感的社會,必然注重構築溫馨關懷的社區生活,令市民大眾無論在人生路上遭遇高高低低,都能從方方面面感到幸福安定。舉例,那些失業或開工不足、經濟拮据又未能及時獲得綜援或其他食物援助的人士,要保證兩餐溫飽並不容易。日前,筆者在快餐店吃早餐時,一位先生到處找「二手飯」,即食客吃剩下的食物,剛好筆者當時有塊薯餅,就跑過去遞給他,跟他講:「我吃不完,請你食啊,或者幫你點份早餐?」他馬上滿面通紅,立即拒絕,並離開店舖。無疑社會好多人礙於尊嚴,連果腹的食物都缺乏,仍羞於啟齒。輪候慈善派飯的多為銀髮長者,中年人也不好意思伸手取飯。而坊間的食物援助機,須提前登記確認合資格,才能領取食物,筆者在深夜,曾多次看到東區太安樓的食物援助自助提取機仍剩不少飯盒未有人領取。當然改革體制,提倡新質生產力,加強科技運用,促進勞動力再培訓,讓失業者可以自食其力,有工作有飯開,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另一方面,當局可以考慮宣揚內地的達觀精神,提倡全民關懷。試問一時挫折又如何,誰一生不會遇上困難呢?重要是整個社會都樂意相助,五湖四海都是朋友。內地不少飯店都有「單人套餐」的暗號,餓了但付不起飯錢,也能免費有尊嚴地好好吃頓飽飯,這就是社會安全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