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熱點追蹤 | 第二枚金牌 為何擊劍手更能保持運動生涯長青

文/蔣湖

今晨又有好消息傳來,「劍神」張家朗不負眾望,繼上屆東京奧運會後,再奪男子個人花劍金牌,為香港奪得本屆巴黎奧運第二金,也成為自1956年法國選手克里斯蒂安·多里奧拉之後,68年來在該項目衛冕的第一人。這一成績非同尋常,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頂尖劍客,如何能夠持續屹立於劍壇之巔,這對運動員的意志、體能、技術,都是極大的挑戰和考驗。張家朗今年27歲,前天同樣是擊劍項目奪金的江旻憓30歲,在大部分運動項目都是20歲左右就達至最佳專業狀態的背景下,張家朗、江旻憓們為何能保持運動巔峰,值得研究。

首先當然是運動員的自律,需要做長期專業的體能訓練。保持體能和精力集中,是一切體育項目的基礎。比如圍棋,一般認為圍棋對體能要求或不那麼高,其實現代圍棋項目是馬拉松,好幾個小時大腦處在高速運轉狀態,對體能同樣有要求。「棋聖」聶衛平巔峰時期棋藝天下無雙,第一屆應氏杯對韓國曹勛鉉,棋到中局本來優勢明顯,不過聶棋聖開始精力不濟,頻頻吸氧,最後遭致逆轉,遺憾地將桂冠拱手相讓。所以後一輩棋手如常昊、羅冼河們,都有踢足球習慣。

其次是項目本身的規律特性。擊劍項目非常講究智力,擊劍比的不是人高馬大,年齡大小,而是在擊劍台上的控制力:對局面的控制,對對手的控制,對技術的控制等等。江旻憓在戰至12比12時,最後一分鐘先退後防守再上前拚力一擊,看似只是電光石火一瞬間,其實已經歷了複雜的策略計算。和多數運動項目不同,擊劍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並非第一位,而是天賦、體能、技術、意志等諸多因素的綜合考量。

內地第一位擊劍冠軍欒菊傑,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為中國贏得第一枚擊劍金牌,亦是第一個在奧運會上獲擊劍冠軍的亞洲人。此前在1978年的第29屆世界青年錦標賽上,欒菊傑決賽中被對手的劍刺穿左臂,卻以驚人意志堅持打完5場比賽。自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設立擊劍項目到1978年,整個亞洲一直沒人闖入世界大賽的決賽,欒菊傑因此引起全國關注,人民日報同年發表文章《揚眉劍出鞘》講述她的事跡。

可以打個比方,這位前輩擊劍女俠是40年前的內地版江旻憓,內地50歲以上年齡人士,人人皆知。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30歲的她因傷退役,之後移民加拿大。猜猜後來發生了什麼?20年後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她以50歲高齡重披戰袍,代表加拿大參加女子花劍比賽,最後還獲得32強成績,這才再次退役。

內地另一位知名女劍客肖愛華,1971年出生,2005年因懷孕生下雙胞胎寶寶而退役。四年後的2009年全運會,已經38歲的肖愛華復出,參加了兩個項目花劍個人和花劍團體,均獲得金牌。肖愛華去過很多國外的擊劍俱樂部,看起來對陣雙方水平都挺高,結果頭盔一摘,滿頭白發:一個老頭,一個老太。「擊劍是憑藉技術、經驗和臨場瞬間判斷決勝負,所以運動生命會很長。」肖愛華說。

由此來看,張家朗和江旻憓們還有很長的運動時光,香港人有福了,可以繼續享受這些優秀運動員帶來的喜悅和快樂。

不過凡事不可矯枉過正。體能對擊劍運動的作用亦非常重要。內地的上一代擊劍「男神」王海濱,受限於體制原因,九運會後不到30歲的王海濱進入大學學習,但他一直沒中斷訓練,2005年復出參加全國十運會,再奪冠軍。據說復出時專項技術練得很少,更多是跑步。擊劍運動員練長跑,只意味一點:技術夠了,有支持發揮技術的體能足矣。

王海濱是現任中國擊劍協會主席、國家男子花劍隊主教練,培養出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個人花劍冠軍雷聲,這是中國花劍史上第一枚奧運金牌。不過這幾年國家擊劍隊的成績比中國香港隊似有所不足,這也是體育運動的玄奧處,資源多少看來不是決定性的,天賦、意志和訓練,也許還有運氣,才決定一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 | 第二枚金牌 為何擊劍手更能保持運動生涯長青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