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就在巴黎奧運如火如荼正在進行之際,斯人獨憔悴,新上任的英國工黨政府卻無可奈何地宣稱「評估顯示英國已經破產和支離破碎。」而與此同時,英國《泰晤士報》7月29日援引英國製造商組織 「英國製造」(Make UK)數據報道,中國繼續手執製造業牛耳、位居全球榜首,是全球製造業最強的國家。一邊是日落西山,氣息奄奄,另一邊是旭日東升,朝氣勃勃。兩相對照,不知慣於以高等民族自居、動輒對香港特區事務指手畫腳的約翰牛,此時此刻是否還有底氣還有心思心無旁騖地繼續說三道四。
難得《泰晤士報》能夠在客觀數據面前坦然講出真相。據其報道,中國持續成為全球最強的製造業大國,美國緊隨其後,日本位列第三。英國首次跌出十大工業製造國之列,甚至落後於俄羅斯以及其他一些國家。這或許是連續執政十四年的保守黨此次大選慘敗的深層次原因。
英國新任財政大臣李韻晴(Rachel Reeves)7月29日向下議院詳述一個「破敗不堪」瀕臨破產的國家,住房、醫療、水、教育、國防、交通和移民方面都存在危機或混亂。她說:「我們繼承一片爛攤子」。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英國已有8個地方政府宣布破產,令地方公共服務面臨極大挑戰。同時,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監獄等公共機構也面臨重重壓力。其中,2023年11月,英國工業城市諾丁漢(Nottingham)宣告「破產」;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Birmingham)同年9月宣布「破產」。
英國《衛報》2024年2月援引英國地方政府資訊機構LGIU的一份報告稱,英格蘭近十分之一地方政府已發出警告,由於面臨預算縮減等壓力,預計將在未來12個月內破產。也難怪,點新聞等媒體近期報道,執意移民到英國的港人荷包大縮水,叫苦連天,甚至不得不考慮返回香港。
誠然,英國新首相說「英國已經破產」,並非英國政府已經實質性破產,而更像是一個提前打一個預防針的免責卸任聲明。假如以後英國真的破產,那工黨政府就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大大方方地說,這都是保守黨的責任,英國早就破產,是保守黨一直隱瞞,跟工黨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斯人獨憔悴的同時風景這邊獨好。數據顯示,儘管美英當局持續打壓圍堵,甚至強徵關稅,2022年,中國仍是最大的製造業國家,產值達5.06萬億美元,幾乎佔全球產值的三分之一,這也印證了國際權威組織所得出的結論,中國連續三十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泰晤士報》29日報道稱,英國首次跌出十大工業製造國之列,不敵墨西哥(第7位)和俄羅斯(第8位)等國,排名下降到第12位,比去年下滑4個名次。這是英國自1870年工業革命150餘年以來首次跌出十大製造業國家之列,這對英國當局來說是一個「嚴肅且具有震撼力的警鐘」。日落西山氣息奄奄,如果還指責批評香港特區者這不好那不對,只能用厚顏無恥來形容。正如王毅外長理直氣壯地正告美國當局:用實力說話,當然,這就是國際遊戲規則千年不破的定律。此時此刻的英國當局,當然不具備繼續充當教師爺的實力。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全球發展中心去年10月3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亦顯示,儘管美國和歐盟希望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甚至試圖脫鉤,但到了2050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就業崗位中所佔比例預計將上升到43%。這意味著,二十年後,中國將解決全球超過四成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將解決全球超過四成家庭的衣食住行。到了2050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工作崗位可能會繼續減少,製造業佔高收入勞動力的比例將從11.4%降至8.3%,而中國將是僅有的幾個製造業就業崗位出現持續增長的國家之一。
只能說,中國持續高質量發展固然離不開全球化的國際大市場,但是資源日漸枯竭的全球各地,更加離不開持續發展繁榮的中國,中國將持續扮演並發揮全球社會經濟發展與增長的火車頭作用,這是連西方智庫也無法迴避否認的發展趨勢。至於英國是否真的會完全破產,倒成了除英國人以外無人關心的話題。
根據調查公司JATO Dynamics在5月13日發布的數據,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汽車品牌2023年售出了1340萬輛新車,首次超過了福特(Ford)和雪佛蘭(Chevrolet)等美國品牌1190萬輛的銷量。英國市場調查機構駿特商務諮詢高級分析師穆尼奧斯分析稱,「由於更寬鬆的准入政策、較低的貿易壁壘以及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較高,中國品牌已經在新興經濟體取得了成功。」
近日就有報道稱,7月24日,一位西班牙記者背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背包出現在巴黎意外翻紅惹火,該記者表示使用這個背包已有16年,並稱「這是史上最好的背包。」據悉,該款背包不僅時隔16年出現在巴黎,亦曾在多個賽事現場現身,比如2010年南非世界盃、2016年里約奧運會、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等。這,或許只是中國製造中國最強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