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湖
昨天江旻憓從巴黎載譽歸來,在香港機場面對記者和公眾採訪提問時作答,其言辭之謙恭有禮,回答之清新可愛,充分顯露其秀外慧中的個性才華,讓人不由得對新一代香港人刮目相看。特別是在答問時,江旻憓以英語、粵語和普通話輪流做答,無間斷輸出,顧盼之間,揮灑自如,短短半個小時,盡展其立足香港、融入內地、面向世界的開闊視野,以及融匯中西、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清麗脫塵氣質。如此美好人才,現身於此際,正寄託了香港未來。
能同時嫻熟操習兩語三文,看似輕鬆,其實不易。49年前的在港民眾,大多是廣東籍,聽不懂北方官話。49年後大批來港的北方移民,也許可以講滬語、寧波方言、北京話,比如邵逸夫、包玉剛、金庸,大導演胡金銓、李瀚祥,其中翹楚也許還受過英文教育,會講流利英文,但對廣東話卻只能「麻麻地」。知名作家倪匡南逃而來,後來也能講流利廣東話,終身不脫上海口音。只有戰後在香港出生成長的一代,才有可能受到良好中英文教育,也要因緣際會,比如電影演員秦沛、姜大衛、爾冬陞三兄弟,才能說流利粵語和普通話。語言與時代的進退交合,其實也是緣分。
這是香港人的幸運。在百年風雲動盪的大時代邊緣,那麼多的北朝遺老遺少、毀家紓難的江浙商人、夢想破碎的南渡文人,以及更多無以藏身的流民難民逃港者,居然在大陸盡頭,南海之濱,找到了一燈南渡的立腳之地,終於可以暫此安身立命,養家糊口。這是上帝的無言恩典。
這也是粵語的幸運。普天之下,莫非國語。3000年中國史都由中文書寫,始終不脫北方中心視角。北方官話之外的文字作品少之又少,所以才有胡適之先生倡議研究吳語作品《海上花》,後來張愛玲轉譯為英語和國語。滬上作家金澄宇的《繁花》描摹改開後上海世態人情惟妙惟肖,寫的卻還是普通話。而香港這個北方主流文化長期不屑一顧的小小一隅,卻以粵語為主流,輔以中英雙語,譜寫了一段活色生香、精彩紛呈的風流和繁榮。
還是回到運動員與語言這個話題。採風可以觀俗,聽運動員說話,亦是觀察該地體育真實發展水平和民眾素養的一個有趣視角。最近內地運動員在巴黎奧運接受媒體採訪,好幾位都令人刮目相看。昨天,網球新星鄭欽文以2:0擊敗排名世界第一的波蘭名將,闖入決賽,這是堪比巨星李娜的成就。兩人此前六次交鋒,對方一直保持勝績。鄭欽文的喜悅自不待言,可是她以頭上還冒着熱汗的清新體態,手叉腰,昂首挺胸,又開心又略靦腆地用流暢英文講出內心感受,發乎情,止乎禮,這一代在更開放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內地運動員,那份自信和鮮活,隔着屏幕都洋溢而出。
更早一天,女子雙人三米板項目金牌得主陳藝文亦有特點,這個25歲的廣東姑娘有點像江旻憓,也是英文粵語普通話脫口而出,侃侃而談,從容大方又開朗自信。如果說鄭欽文的流利英文歸功於多年全球訓練比賽,陳藝文則是自學,據說英文教材都是家人寄去,連她母親在電視上看到女兒說英語都大感吃驚。越來越多中國人可以走向世界,擁抱世界,這是時代的進步,國人的福音。
中國人要學好英語,掌握更多能與人交往、通往世界的語言,自不待言。1980年代,內地圍棋手幾乎個個通曉日語,聶衛平、馬曉春、劉曉光,據說其中華以剛最為精熟。這是當時日本圍棋水平最高。風水輪流轉,現在也有日本運動員學中文,前有福原愛,這幾年最出名的,是前日本乒乓球國手石川佳純。其曾位居女單世界排名第一,2021年東京奧運率隊拿到女子團體亞軍,去年退役,最近在主持奧運乒球節目。據說她的漢語不僅流利,還有東北味,想來她的中國教練該是東北人。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語言的輸出和流動,是社會現實的真實投射。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此,「三個面向」成為內地改革開放後的教育改革方向。教育如此,體育其實早就如此。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就是出生在維港的土生土長香港人。這個早慧的天才,1959年22歲,就在德國舉行的第25屆世界乒乓球大賽上,勇奪男單冠軍,也是新中國首個世界冠軍。他與經濟學家張五常是兒時好友,應該也通兩語三文,兩人1957年分手:一個去美國讀書,一個北上打球,從此終身未見。時代就是這麼吊詭,容國團少年成名,奮發有為,退役後任國家乒乓球女隊教練,為國家培養出女子乒乓球團體冠軍,此時張五常還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苦讀博士學位不得。1968年6月20日,因不堪忍受「文革」中遭受到的種種對待,31歲的容國團上吊自殺。在此前後,張五常博士畢業,獲聘大學教授。1982年,張五常回到港大任教,以所學參與中國經濟改革起飛研究,在內地經濟學界一度掀起「張五常熱」。
這是時代的岔路,亦是人生的歧途。人生往往如棋子,幸運與不幸,固然不脫時代大勢,亦要看自我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