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術
在西方國家,在正常的態勢下,一個領導經選舉上台,上台初時理應有一段蜜月期,在期間施政會較為順暢,反對力量亦較少;不過,這情況並沒有出現在上任不到一個月的英國首相斯塔默身上,近日英國超過20個地區出現騷亂,打砸搶燒,英國為了應付騷亂,不得不增強警力,甚至計劃增加監獄空位。用執法手段壓下騷亂是一手段,但背後所意指的,其實是英國經濟、民生表現不濟,才會一石激起千重浪。
上月底(29日),英國的西北部默西賽德郡紹斯波特出現持刀襲擊案,一名17歲男性疑犯闖入兒童舞蹈班行兇,造成3名女童死亡,社交媒體上出現謠言,指疑犯是「激進穆斯林移民」;結果,英國翌日就出現暴亂,有清真寺被包圍,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再接下來,騷亂蔓延至倫敦、曼徹斯特、杜倫等地,用打砸搶燒形容英國騷亂,絕不為過。
斯塔默政府的處理手段,當然是「處理」示威者,因為在之前的罷工示威等行動,英國政府也是用「同一招」;坊間不少評論,都在批評英國政府雙重標準,在香港發生騷亂時表示支持示威者,到自己地方發生騷亂就強力鎮壓,筆者反而想到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英國的經濟、民生問題解決不了,騷亂還是陸續有來。
英國反移民,除了是文化或治安問題,在英國本土居民而言,英國現在的經濟表現都不濟,還收容移民、難民幹什麼?事實上,英國經濟的狀況,明顯地反映在其經濟增長上,之前有段日子是負增長、零增長,根據官方數據,英國首季的經濟增長,只是0.6%,但已勝過市場預期的0.4%;如按年計算,首季增長更只有0.2%,但同樣亦已經勝過預期,如此經濟表現,如此「悲觀的預期」,英國市民包括基層生活在什麼環境,實在不難想像。
自新冠疫情以來,環球經濟基本上「未好過」(中國是例外),西方國家例如美國、英國,在世界做了幾百年「經濟火車頭」,社會經濟民生環境卻是一天比一天差,英國可以就國家安全再立法,可以加強警力,可以增加監獄空位,但筆者的關注點在於,如果英國連本土的經濟、市民生計問題都解決不了,甚至出現市民「食物不夠」、「無錢開暖氣」的極端情況,下次只要有事再發生,騷亂還是會出現,而且規模或會更大。
英國發生騷亂,筆者還留意到不少人都把焦點放在移英港人的行動與反應,日前,就有新聞指有移英港人移英後每日都在「懷疑人生」,當初為了下一代移民,現在卻在反思到英國是否一定對「小朋友好」,身邊不少人回流,但自己連再做決定的勇氣都沒有。筆者認為,經濟、發展及小孩教育當然是英國問題,但英國當下有個更大問題,就是這個地方跟美國一樣,都不是安全的地方,選擇留在英美生活,要加倍小心,尤其是要面對有增無減的反移民浪潮。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