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生活中的傳播學|從有教無類到知識轉移

文/王妮娜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意思是教育一視同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上至推動教育普及和改革的政策制定者,下至傾盡財力供養孩子上學的基層家庭,無一不深明教育對於個人和社會福祉的重要意義。當年孔子創立私學廣收門徒,以面對面授課的傳播方式實踐他的教育理想。今日,科技飛速發展讓知識傳播的路徑越來越便捷和多元化。人們無需耳提面命,即可遠程通過互聯網課程汲取知識養分。那麼,作為教育機構,現時是否已經成為「有教無類」的達人,實現了先哲們僅憑一己之力難以達成的抱負呢?答:任重道遠。

近日,樹仁大學宣布於今年第四季度啟動「知識轉移」合作計劃,屆時校外人士都能到樹仁大學課堂開展旁聽試驗。樹仁大學助理副校長李家文介紹,參與者可從文學院、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及通識課程等學系中選擇樹仁大學的精選課程旁聽,並按照課程大綱挑選上課時間。樹仁大學也會錄製課堂片段並上傳至大學的YouTube頻道。筆者查閱本港已推出知識轉移計劃的院校相關項目資料發現,樹仁大學應該是首個將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運用於知識轉移的大學。以教資會資助的八大院校為例,自立法會通過由2009/10年起每年給予大學5000萬元經常性撥款資助他們施行知識轉移計劃,已獲資助的計劃主要圍繞將學校的研發成果運用於企業生產、商業拓展、科技運用等,鮮有通過開放大學課堂向普通市民進行知識轉移的項目,因而,歷年來知識轉化計劃的學科主題大部分為理工科學,文科類佔比極低。

知識轉移的思想由美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家Teece在1977年提出,他認為知識才是影響技術轉移成本的核心因素,技術轉移成本實質上就是為傳遞並吸收所有相關的非具形化知識所需要的成本。根據「十四五」規劃,中國將在2035年建設成為教育、科技和人才強國。建設科技強國離不開人才和教育,如何降低技術轉移成本、強化人才和科技競爭力?關鍵在於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承載的知識轉移能力。大學在社會上進行知識轉移,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惠及民生、加速創新,大學也能通過計劃實施不斷完善研究政策方針,從而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界的國際競爭力。在許多發達經濟體系中,知識轉移被視為高等教育界除教育及研究以外的「第三項使命」。

事實上,知識已取代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成為基礎經濟資源。它不僅是宏觀層面上推動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界定企業等微觀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而教育以及教育界推行的知識轉移計劃將發揮重要作用。將象牙塔裏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讓社會可以享用的技術,本港在過去十多年通過推行知識轉移計劃,各個大學均卓有成效。比如,香港大學發揮牙科專業優勢讓沒有牙科保險的基層老年群體從中受益,以及城大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浸大聯合香港應用科學技術研究所促進前沿科技的轉化等等。

但大學如何以知識轉移的理念,設立專項計劃和資金來促進更多的普通市民享受教育改革創新的成果。未來除了樹仁大學將在數月後推出的旁聽實驗,有待更多本港大學參與實踐。

相關閱讀:

樹仁大學料第四季度推「知識轉移」合作計劃 校外人士可旁聽

生活中的傳播學|從熱搜江旻憓看事件營銷

生活中的傳播學|娛樂氾濫讓受眾重投嚴肅媒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從有教無類到知識轉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