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妮娜
美國時間8月12日晚上8點,馬斯克在他買下的社交媒體X上採訪特朗普。這應該是馬斯克第一次將他通過改組X獲得的媒介感,運用到新聞採訪實踐——儘管作為名流,他已經接受過很多次世界各國資深新聞記者的採訪,沒有養過豬,豬肉總還是吃過的。但事實證明,儘管他很善談,以及是社交媒體的老闆,沒有新聞學的專業訓練,他被特朗普牽着鼻子走,訪談平淡而乏味,和特朗普自說自話的演說效果差不多。
然而特朗普可不這麼看,他在X上貼出的廣告號稱,這將是世紀訪談。這場訪談的確吸引了不少民眾圍觀,收聽人數截至筆者撰文的香港時間中午一點(美國時間凌晨一點)收聽了該節目的人數為1692萬。有意思的是,這場只有音訊沒有視頻圖像的訪談,讓有些追隨者重溫了廣播時代。有一位用戶留言說:我感覺回到了1968年聽廣播的日子,太酷了!有用戶對此保持清醒,跟貼反駁:你們沒有開過zoom會議嗎?這有什麼特別的?你把它當寶貝,跟第一次開車似的。
為什麼大家平時並不陌生的廣播、音訊會議讓馬斯克用到了X,就能產生新奇感呢?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人們對媒介也有刻板印象。一旦對媒介的使用突破刻板印象中想當然的模式,媒介融合就產生了神奇的化學效應,作用於用戶心理。比如X,大家更習慣的是在這個社交媒體上發布圖文、視頻,很少有人在X上發起真人訪談的音訊直播。它結合了近幾年流行的播客、社交媒體、直播元素,剔除了傳統中社交媒體直播通常會有的視頻元素,於是就有了用戶在最潮流的社交媒體上體驗老式媒介廣播的新鮮感。這和大家熟悉的電視主播晨間讀報欄目有神似之處——融合傳統媒體有很多方式,只要能找到方法突破用戶習以為常的媒介習慣,同樣的內容就能出現魔幻的傳播效果。
馬斯克在X上採訪特朗普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創意。他模仿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製作的《60分鐘》,嘗試以自己本身的新聞價值訪談另外一個熱門新聞人物,放大傳播效果。但是,訪談節目並不會因為參與者本身具有知名度而自帶新聞價值;也不會因為用戶對X上作音頻談話節目就能獲得選民的投票。在特朗普自己標榜為主持人的這條貼文下面,有評論讚賞這樣的形式突破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宣傳套路。馬斯克之前也表示,開這場人物訪談處女秀的目的就是為了幫特朗普拉選票。但是,當特朗普再次重覆他被槍擊時的心理活動、感想,以及談論他自宣布參加總統競選開始已經介紹過無數次的政策、綱領,大概已經有人和我一樣,退出了收聽模式。
如果馬斯克接受過新聞專業訓練,他應該以尖銳的問題激發特朗普的表達慾;他應該將自己的身份設置在一個更能讓聽眾產生信任的客觀位置,而不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他應該質疑,以及像所有在專業新聞媒體工作的資深記者那樣,帶着思考和問題,替聽眾鋪設一條路通往特朗普真實內心世界,而不是陳詞濫調。
所以難怪《華爾街日報》雖然在官方網站的重要位置刊發「馬特」X訪談,但文章只描述了這場訪談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馬斯克當初買下Twitter時的壯志未酬。有用戶忿忿不平評論說,華爾街日報你寫的這篇報道空洞無物,只報道無關緊要的信息。為什麼隻字不提特朗普在訪談中提出的關於改善教育、移民等政策?
只能說,在專業的新聞從業者眼裏,即便人物很顯著,形式很創意,但沒有新鮮的信息,新聞就毫無生氣和靈魂。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