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一國兩制」構想是實事求是精神生動體現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會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圖為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華社資料圖)

今年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由中共黨史出版社策劃、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撰著的《鄧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一書,近日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緬懷鄧小平的光輝業績,深入學習鄧小平改革思想,對於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書中提出,實事求是、生產力標準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而實事求是則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精髓。在許多場合鄧小平都說過:「我是實事求是派。」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他始終堅持反對分裂,必須在維護祖國和民族統一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提出「一國兩制」四十周年

該書收錄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同志的11篇文章,約11萬字。文章圍繞鄧小平的哲學思想、改革思想、共同富裕思想、黨建理論、民族理論等,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闡釋。對於黨員幹部學習了解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在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幫助和啟迪作用。

該書表示,鄧小平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首先是從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始的。「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左』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黨的十二大以後全面展開。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用「一國兩制」的和平構想統一祖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一系列問題,都使原有的理論得以升華,使舊的認識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創造性提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構想

「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解決我國歷史遺留問題的戰略構想。據書中溯源記錄,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首先使用了「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提法。1984年6月22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賓的談話中又正式使用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提法,並從歷史背景、政治經濟特點、現實意義等多方面詳細闡述了它的基本內容。

「在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統一的立場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該書闡釋鄧小平對待歷史遺留問題的根本立場和觀點,台灣問題、香港問題、澳門問題是我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鄧小平認為,必須在維護祖國和民族統一的根本利益前提下,從實際出發,兼顧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反對民族分裂,高舉中華民族團結的旗幟。書中引述,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問題,「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

提出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

1984年6月22日、23日,鄧小平在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等的談話中,明確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在講到用這一辦法解決香港問題、由港人治港時,他說:「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1986年9月2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時也曾談到台灣問題,他說:「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這些思想觀點為解決我國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問題提出了指導性原則和靈活的實際辦法。

該書認為,如果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也不可能正確認識國情,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也不可能提出改革開放,不可能科學制定「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不可能正確判斷國際形勢,進行外交政策調整,也不可能提出解決台灣、香港、澳門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

中國郵政發行《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郵票

中國郵政定於8月22日發行《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郵票1套4枚,郵票圖案名稱為勤工儉學、戎馬歲月、科學春天、改革開放。

該套郵票採用油畫方式表現,生動再現了鄧小平同志的光輝生涯和偉人風采。郵票採用高網線影寫版印刷工藝,人物形象立體、表情細節分明,印製中注重光影對比的調節,通過色度豐富人物面部造型,整體效果層次豐富,畫面細膩。

該套郵票由中央美術學院集體創作,北京郵票廠有限公司影寫工藝印製。全套郵票面值4.80元,套票計劃發行數量為700萬套,版式二計劃發行量為88萬版。

該套郵票將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集郵網廳、中國郵政手機客戶端、中國郵政微郵局集郵微信商城和中國郵政商城微信小程序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偉大實踐|以生產力標準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鄧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一書指出,生產力標準是黨理論創新的落腳點。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現階段中國的基本國情怎麼樣?主要矛盾是什麼?根本任務是什麼?解決矛盾的主要方法和途徑是什麼?這些問題的正確解決直接同發展生產力相聯繫。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對生產力標準進行了進一步闡發,將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文章認為,以生產力標準作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以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我們全部工作的根本落腳點,也首先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黨工作重心轉移開始的。鄧小平改革思想成功指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分析鄧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內涵,文章認為具體有以下九方面: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緊緊依靠群眾,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判斷標準是「三個有利於」。

「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鄧小平深刻闡釋了我國改革與開放的關係。他指出,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改革就是搞活,對內搞活也就是對內開放,實際上都叫開放政策。」「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總的來說,都叫改革。」

特稿|「深圳,就叫特區吧」

「還是叫特區好,過去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一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這是1979年,關於如何命名深圳、珠海等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鄧小平說的一段擲地有聲的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視頻短片記錄下中共黨史上鄧小平汲取黨史經驗為經濟特區命名的故事。

當年4月,習仲勳到北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希望中央給予政策,在深圳、珠海和汕頭建立出口加工區單獨管理,作為港澳同胞、華僑和外商的投資場所,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組織生產,並初步定名為「經貿合作區」。鄧小平聽着習仲勳的匯報,細細尋思,這塊地方該如何命名?「工業區、貿易區、出口加工區、貿易合作區?都不準確。」他想了想,說:「深圳,就叫特區吧。」「特區,好!」習仲勳喜出望外,脫口而出。

同年8年,全國人大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自此,大規模的經濟特區建設正式拉開帷幕,開啟了利用外資、技術、管理經驗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嶄新試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力。在興辦特區後,中國又相繼開放沿海十幾個城市,在長江三角區、珠江三角區、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闢經濟開放區,批准海南省並成為經濟特區。由此,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2億人口的沿海地帶迅速發展。

(來源:大公報)

相關閱讀:

《求是》發長文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全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一國兩制」構想是實事求是精神生動體現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