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久慧
近日筆者重溫了我國「兩彈一星」先進群體的英雄事跡,一個個可歌可泣報效祖國的故事令筆者深受感動,這些科研前驅為新中國建設事業無私奉獻,衝破重重難關,廢寢忘餐鑽研,通宵達旦攻克技術難題的崇高精神,激勵我國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繼續勇攀高峰!先輩們的高風亮節亦可為香港突破「落地難」、「孵化難」等創科瓶頸帶來不少啟示。
連4樓都沒有 還談什麼科學?
十多年來,筆者一直有假期到位於白石角的科技園海濱長廊跑步的習慣,把車停在科技園停車場總令人覺得彆扭,為什麼呢?因為科技園沒有4樓。每次從3樓拐彎而上,就看到大大的5字,都令筆者腦海浮現火箭發射倒計時的號令聲:「5、3、2、1!」試問少數一秒,能順利升空嗎?
科技園是本港創科的龍頭培育孵化基地,不但雲集大批高新技術人才,也吸引無數海內外科學工作者來訪交流,堪稱「香港創科門面」。出於民俗考慮,本港一些住宅樓宇避諱4字,可以理解。但在頂尖創科園區沒了4樓,實在有違尊重科學的基本原則,非常諷刺。筆者當然明白這是歸因於科技園創園以來的「歷史因素」,但對於新訪客,特別是不知就裡的海外學者,只會覺得匪夷所思,分分鐘質疑本港的科研能力。對於長年在園區工作的創科者,出入必經的電梯少了4字,亦難免影響他們的創科信心。
近年來,科技園不斷撥款更新園區,引入不少先進設施,例如增添了電動車充電裝置及互動查詢大屏幕,但無論設施如何現代化,「沒了4樓」必定直觀地令專業科研印象打了大折扣,一下回到「解放前」,無論交出什麼成功數據,都難以令人完全信服。況且重新粉刷及規劃樓層的費用,未必比增添現代化設施高,故此科技園管理層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呢?
無數次進入科技園,筆者都懷着期待的心情,希望看到4字,但每次都失望而歸。故此,創科破舊立新,應從破除封建迷信開始,從根本處尊重科學,重振科技園的精神面貌。
創科落地 需要「將士用命」的科研團隊
雖然現時申請政府的創科資助,須配對資金,例如政府及申請者各出一半,或者是分期提供資助,完成第一期創業目標後,才能獲得政府的下期資助。然而現時流行所謂的「耐心資本」概念,強調並非能很快見到成效,難道拿公帑去耐心等待嗎?特別是如果初創者缺乏相關行業的經驗,負責審批的政府人員也未必能確定創科意念「work唔work」,此時就需要問:「創業失敗的後果是什麼?」
就像幾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葡萄牙的君主負責資助,君主當然並不懂航海,全權委派給哥倫布那一代的航海家:「你是船長,船沉了,你會有慘烈後果,要搭上性命,會和君主的投資一起葬身大海,那你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令船安全抵達新大陸,保障君主的投資穩當。」又例如,現代社會銀行批出按揭貸款,若還不了月供,銀行就收樓拍賣,令按揭申請人一無所有,這就是後果。
故此,創科落地需要「將士用命」的科研團隊,奈何極少聽到創科失敗要破產瞓街的新聞,到底創科孵化計劃的申請者只是「淺嘗一下」,還是把父母積蓄、自住物業抵押來砸鍋賣鐵傾盡自己去創業,不成功便成仁,這份決心直接影響到創科落地的成功率!
創科孵化 需要「人頭落地」的審批者
幾乎所有政府資助項目的第一步就是申請者遞交計劃書,但坊間有不少公司聲稱可以代寫計劃書,所以計劃書寫得「天花龍鳳」,都不代表計劃可行,必須設立現場答辯,確保創業申請者真金不怕紅爐火,具備真材實料。
老實說,若申請者真有好的創科意念,具啟發性「叮到人」,此時申請者反而有顧慮:一盤生意能成功自然有竅門,為何要將我的商業秘密及獨家創意告訴你?將一切寫進計劃書,會否石沉大海,同時被人「抄橋」?是誰負責審核我的創科新點子,若不是行內人,怎樣判定我的提議是否可行;若是熟悉這個範疇的行內人,如何避免被剽竊?如果是學者,現時院校與私企合作創科的案例比比皆是,私企為成功申請到政府資助,研發新產品時要在坊間找真正用家試用,例如研發與小巴有關的新型限速設備,私企就會找小巴營運商做測試,而院校學者為項目提供理論根據及實驗室測試環境,協助私企成功申請資助,另一邊廂,學者需要真實用家的回饋數據資料寫論文,進而申請相關的學術科研經費。故此相關範疇的學者與私企分分鐘稱得上「唇齒相依」。
若撇除行內人士及院校學者,單靠外行的政府人員負責審批,失誤率可能較高。只要政府人員照足指引審批,未來創科項目即使「胎死腹中」無法落地,亦不會影響政府人員的固定薪酬,這與投資銀行之類講究工作業績評定、決策失誤隨時「人頭落地」的責任制度,截然不同。故此,要確保創科孵化項目的成功率,當局需要審慎選擇審批者,既能給予申請者安全感及信心,審批者亦須具備「人頭落地」的責任感。